張修武
摘 要:教師要正確地認識數學教學課堂中的師生關系,并借助不斷優化教學手段、營造良好教學氛圍等方式來促進數學課堂效率的提升。以如何更好地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中開展師生互動模式為主要內容,進行相應的策略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師生互動;模式探究
提高小學數學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有效性,是當今新課改中數學課程所應實現的基本改革與轉變,也是使小學數學課堂得以真正重構的前提之一。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積極探究師生互動模式,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推進數學課程的發展與進步。
一、找準兩個“點”,開展有效師生互動
首先,找準“興趣點”。興趣不僅是最好的老師,同時更是推進學生發展與成長的關鍵所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找尋學生的興趣所在,讓其成為師生互動順利開展的動力源泉。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引入:“有四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那么每人得到幾個?”學生回答:“兩個。”“有兩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那么每人得到幾個?”“一個。”教師繼續問道:“只有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個人會得到幾個?”學生開始猶豫了,不過還是有學生說:“半個。”熟悉的生活情境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教師就要趁熱打鐵:“‘半個用數學形式怎么表示呢?”然后讓學生將自己心目中的“半個”展現在黑板上。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同時還能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而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其次,找準“探究點”。有實驗表明,學生在面對“一知半解”的事情的時候是最有探究欲的,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在新舊知識點的結合點上產生的新的數學問題作為探究點,以此來引發學生的認知思維,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探究。例如,在學習“9的加減法”時,學生雖然都會算,但是卻不明白其本質,為此,教師就可以設計以下的教學方式,在9的加減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問:“9+2=?”學生答:“11。”教師問:“為什么等于11?”這時,學生就開始在討論或是獨立思考中進行答案的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也不能閑著,而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可以是口頭表達引導,也可以是小棒操作指導。
二、正確把握“特征”,發展合理師生互動
首先,以“經歷”為特征,進行師生互動。學習是指學生在經歷體驗知識的時候,獲取知識、提高自身適應能力的過程。為了更好地進行師生互動,教師就要充分地利用“經歷”,了解知識發生發展的特點。例如,在學習“認識分米、厘米、毫米”的時候,教師在設計師生互動環節的時候,就要引導學生經歷對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進行有效教學。即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讓學生將自己搜集來的東西放在桌子上,進行長度的測量,并將數據反饋給教師。這時,學生紛紛回答道:“我量的粉筆是7厘米多3毫米。”“我這邊的磁帶盒長度是11厘米。”然后教師繼續問道:“你們是如何測量又如何看的呢?”學生回答道:“將東西一頭對準0刻度,然后再看另一頭。尺子上的一個大格表示1厘米,一個小格是1毫米。這個粉筆有7個大格、3個小格。”在這一過程中,師生的互動使得學生在了解了分米、毫米、厘米的同時,也經歷了1厘米等于10毫米的感知。其次,以“情感表達”為特征。教師唯有將情感真摯投入,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說,教師的教學熱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情緒。
三、關注“參與面”,實現科學教學互動
首先,充分重視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特個性、喜好的獨立個體,有的學生善于邏輯上的推理,有的學生長于形象上的想象,同時,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生活背景等也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學生的學習,使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展現出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解題策略。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就要充分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尊重和愛護每個學生,并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討論空間,以使得學生可以有時間、有空間在小組合作等學習形式中進行相互督促,實現共同進步。也只有這樣,學生的智慧之光才會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展現出來。其次,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師生互動并不僅僅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它同時還包括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相互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在數學教學課堂中的應用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讓學生在互教互學中,切實地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以及學習技能。同時,小組合作學習還能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和成就感,進而使學生真正地理解互動的價值與作用,形成正確的交往、交流能力。
四、轉變教師角色,發揮引導作用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角色;教師在低年級的數學課堂中,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通過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在一種良好的氛圍中進行數學的學習。”數學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不能采用傳統的“填充式”教學,而要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發展特點,在課堂中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在師生互動中促進學生的發展。例如,在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章節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加入互動。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初步傳授時,學生對這些概念性的內容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加入課堂互動,在進行師生互動中要適當地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對概念性的內容進行具體化的理解,這樣學生就會積極地參與到數學課堂中。
參考文獻:
[1]王祿涵.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師生互動有效性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
[2]夏翠蕓.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師生互動模式的探討[J].考試周刊,2016.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