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雅君
摘 要:教育話題是一個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我國的教育部門主要強調培養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可以主動地發現問題,利用教學課堂的學習知識自主探究數學問題,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探究能力;培養策略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采用的都是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整個課堂都在講知識、講理論,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意識,一味地跟著教師的思路進行填鴨式學習,在課堂中學生缺乏主體性。小學數學教師應創新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想象力。教師可以將教學的內容生活化,將相關的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事件,學生可以自由地對知識進行探討,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提高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此外,教師應該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多與學生進行互動,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建立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實現小學生數學教學自主能力培養的目標。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小學生只有主動地發現問題,才會有學習與探究的動力,這使得學習效果會達到最佳的水平。因此,教師應引導小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能力,抓住自主探究的本質,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例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長方形體積容積”,教師可以拿出多個形狀體積相同的盒子,并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把盒子發到每個小組的手中,通過學生的動手測量與小組討論,得出這個盒子的體積是多少。把小組得出的結論與大家分享出來,并針對結論進一步的分析,為什么有的小組得出的結論正確,有些小組的結論有偏差。鼓勵小組之間互相交流計算體積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小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不要過多地參與其中。
三、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探究
我們會發現,現在的小學生的書包越來越沉,作業量很大。學生在學校不斷地學習,回到家以后又要不斷地寫作業,學生的學習壓力太大,完全沒有了自己的空閑時間。繁重的作業習題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有些學生甚至產生了厭學的心理。這些情況不利于培養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從興趣出發,其次要有探索的時間。數學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知識的掌握程度,制定合理的培養方式。在課中與課外設置一些具有探索性與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
四、注重動手實踐,讓學生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
數學這門學科知識在生活中廣泛地應用,教師應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物體形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圓柱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就可指導學生兩人或四人一組,選擇合適的材料,合作動手制作一個圓柱,在制作側面時,發現側面可以是一個長方形,也可以是一個正方形;在制作底面時發現兩個底面是相等的,同時發現只有當長方形的長或寬和底面周長相等時,才能做出這個圓柱的側面,等等。又如,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數個普通梯形和直角梯形,引導其剪一剪、拼一拼,學生經歷合作、操作,把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用多種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樣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機會,讓他們品嘗到了合作交流的樂趣,促使其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探索者及創造者,并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學生在實踐中可以實現手與大腦并用的目的,加深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了學生的知識,使學生深入地了解知識理論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
五、將知識回歸生活,以體現自主探究的現實意義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在生活中得到應用,知識就是來源于生活的。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將課堂理論充分地融入生活中,注重將知識回歸于生活,從而充分體現自主探究的現實價值與意義。例如,學習“統計圖表”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整理并將班級內同學最喜歡的食物、運動項目等制成統計圖表,以打折、百分數、利潤等知識分析并解釋五一、十一黃金周商場促銷等生活問題,促使學生感悟數學知識用于解決現實問題的意義。
總之,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不僅是學生自身的需要,也符合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要求,符合我國義務教育的教育方針。小學數學教師應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提高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視度,將其列為教育的一項重要課程。全面發展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培養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建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下),2011(6).
[2]魏翠萍.培養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2(7).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常規課題“小學數學課堂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B16-383)的研究成果。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