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軍
摘 要:分組教學要準確把握分組教學內涵,確定目標、討論互助、互動互惠、交流內化、課后總結。組織管理中要注意分好小組、選好組長、選好內容、學習形式、后期檢測。有效途徑細致分組科學分工、精心設計問題具體、培養習慣良性互助、角色分工及時調控。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分組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初中數學教學
初中數學分組教學是體現“新課標”倡導的“自主、互助、探究”的新理念和教學行動。[1]但現實教學中,有時難免不盡如人意。如何真正落地,實施高效教學需要走向育人,[2]有必要進行深思和探討。
一、分組教學內涵
分組教學就是在教學中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互助”學習。內質是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學習與探究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社會生活奠基。倡導“互助”具有較大的針對性。一是能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后有了獨到見解;二是彼此展示交流討論個性思維,從而豐富、完善自己的見解;三是民主互動,氛圍和諧,擴展學生思維。其步驟和要點有:
1.確定目標。明確、清晰、有思考深度的學習目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
2.討論互助。先學后教,學懂歸納,分組發言,難點問題經討論解決。
3.互動互惠。不同思維交鋒,各種信息互補互助,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
4.交流內化。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取舍和信息加工;交流互助增強學生心理認同和團隊精神。
5.課后總結。討論后的總結,能夠使新知和自我認知更加明確,能夠引導學生根據情況學習方法調整,進行適應性學習和能力培養,逐步完善知識結構,
二、分組教學的組織管理
初中數學知識更為系統化,更需要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因此,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分組教學法”就是有效的教學模式之一,如何進行?我的做法有:
1.分好小組。充分了解學生是基礎,要對學生的興趣、性別、個性特征、各種能力、學習水平和學習態度有一定的了解,盡可能地以座位為基本單位,以4人一組,優、中、學困生搭配,便于取長補短、互助提高,才能發揮最大的團隊學習效果。
2.選好組長。分好小組是合作的基礎。小組長為輪換制。綜合評定學生,搭配成4到8人小組為宜,縮小組際差別,展開小組競爭,體驗合作競爭。輪換值日,每位成員都能得到鍛煉和展示,互相幫助、互動交流。
3.選好內容。要合理地篩選、選取值得交流的內容。重點、難點是值得討論的。如:“相等的角是對頂角”這句話為什么錯誤?就可以先讓小組討論。
4.學習形式。依據不同的時間、內容和要求實施不同形式。當學生發生分歧陷入僵局時,教師的點撥就很有必要: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思考,啟迪學生積極地思考,越辯越明,達成共識,要引導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習主人。
5.后期檢測。課后請小組長負責檢查每位組員的作業情況;檢測學習態度;開展小組平等競賽。既交流知識,也交流情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三、分組教學的有效途徑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難度不太大,學生求知欲強,因此,教師完全可以把學習的主動權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在獨立獲取新知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究、互助提高。實施要點如下:
1.細致分組、科學分工。小組的組件和分工是個主要前提。一般人數以4人為主,好、中、學困生搭配,適度考慮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組員要明確分工,充分交流,側重一項任務,擔任組織人、記錄員、發言人、“反對人”等具體角色。還可以適度進行角色互換,增加學習體驗、鍛煉思維和成長提高的機會。
2.精心設計、問題具體。為讓學生學習互助,教師要合理選擇學習內容和問題契機,突出那些因為個人難以考慮周全而具有較強集體探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互助學習。不提過于簡單的問題,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如“三角形中位線”學習中,如果直接提出:(1)什么是中位線;(2)中位線定理是什么,就過于簡單和直白,不利于學生學習和互助。相反,如果這樣提出效果就能就好多了:(1)中位線與中線有何區別?三角形中位線有多少條?(2)中位線定理的條件和結論各是什么,如何證明?
3.培養習慣、良性互助。一是互助交流前,預留時間與空間自主學習,使分組教學以自主學習為基礎,合作學習就有一定的心理預期和知識基礎,互助過程才能有效交流和互助提高。如“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學習時,可以先讓學生動手折一折、用心想一想、相互比一比,再進行分組討論,這樣就有了認知基礎和個人見解,就有了發表意見的基礎,也能夠在討論過程中各抒己見、表達思想。二是教師引導,善于交流,學會傾聽。教師應參與到分組學習中去,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表達,要認真傾聽同學發言收集信息,特別要聽出別人發言的要點,聽后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逐步提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處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特別是經過互助碰撞后的認知升華,逐步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
4.角色分工、及時調控。分組教學中,教師作用主要表現為權威、顧問、同伴三種角色指導,體現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傾聽、交流、協作、分享的向導,也是學生學習的互助者。為促成高效的互動,教師應針對具體的分組情況,對學生作出針對性的指導,如展示問題解決的過程和見解,如觀察學生的參與度及時指導。
總之,教師的分組教學,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設計適合的方式和手段,最終構建高效的課堂,體現學生的課程
權利。[3]
參考文獻:
[1]張建剛.初中數學分組教學的實施方法[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2(9).
[2]朱景光,李嘉瑋.回歸“育人”:高效課堂的應然追求[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6(1):81-85.
[3]朱景光,張玉軍.反芻學生課程權利的失權與重建[J].當代教育科學,2016(1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