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星雨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室,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師,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的發展、知識的增長、智能的培養、品德的陶冶以及個性的形成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可是我們有的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或者教育方法不當,導致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應重視家庭教育,改變教育行為,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家庭教育 重要 重視 培養人才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020-01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既是啟蒙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它伴隨著孩子的一生,也影響著孩子的一生,對孩子的成長成才及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貝爾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這句話道出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之大,對國家命運的責任之重。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抓好家庭教育,提升孩子素質呢?
一、打造愛的港灣,創造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有力保障,而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是孩子將來能夠成功,能夠成為社會棟梁之材的基礎和前提。
古語說得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客觀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父母相親相愛,一家其樂融融,和諧的氛圍,傳導給孩子的更多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懂得愛,懂得生活,懂得奉獻;相反,如果父母感情不和,家庭四分五裂,整天爭吵不休,就會出現問題孩子。特別是當今社會,在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對傳統的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標準以及行為方式的沖擊下,家長自身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的迷茫以及家庭教育的不科學性,都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
二、以身示范,起好表率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長自身端正,做出表率,不用命令,孩子也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家長自身不端正,而要求孩子端正,那么,縱然三令五申,孩子也不會服從。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做的事,占其行為的20%;孩子按照父母的行為做的事,占其行為的80%。所以要想孩子懂文明講禮儀,父母就得以身作則,起好模范帶頭作用。
“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父母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對認知能力、情緒性格等尚未成熟和完善的孩子來講,影響更大。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悄無聲息地映照在孩子身上。陶行知曾在文章中寫道:“孩子最易受影響人者也,父母之言行舉動,子女多于不知不覺被其激觸,效而尤之。” [1]因此,我們要提升孩子素質,就要以身作則,努力加強自身修養,豐富自身內涵,不斷學習,不斷強大自己,重視言傳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樣。
三、放手鍛煉孩子,給孩子成長機會
由于社會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許多的家庭教育開啟了重智力輕德育、重認知輕實踐的培養模式。父母為了孩子的“分數”,把生活中的風風雨雨、艱難困苦,都向孩子進行過濾、屏蔽,為孩子刻意營造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環境。殊不知,父母的過度“呵護”,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父母給他的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體貼父母……
其實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他走進生活,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孩子只有知道了生活的艱辛和不易,才知道努力奮斗和拼搏,才會懂得體恤和孝順父母。所以,我們一定要舍得“用”孩子,舍得放手鍛煉孩子。家庭教育,就應該讓孩子獨立自主,作為家庭主要成員參與到家庭力所能及的事務中來,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
四、尊重孩子選擇,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長大后有出息,“成鳳”“成龍”,出人頭地,為此,一些父母忽視客觀事實,采取一些不適合自己孩子的、拔苗助長的、措施過當的教育方式,一廂情愿地“幫助”和“促進”孩子成長,結果事與愿違,甚至造成悲劇。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作為家長,要想孩子取得好的學習效果,首先應尊重孩子,重視和孩子間的溝通交流。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家庭教育更是如此,父母應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傾聽孩子心聲,和孩子真情交流,想孩子所想,懂孩子所需,根據孩子需要以及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個性發展需求,全面培養孩子,讓孩子在輕松愉快中獲得成功的經驗,體會成長的樂趣,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塑造良好品行,成為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陶行知.美國活動教授之一段[M].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96(全集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