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萍
【關鍵詞】 情鏡教學法;歷史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4—0070—01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我們要激發學生獨立的、探索的思想,而這種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緒有機地聯系著的。好的情緒使學生精神振奮,反之則會抑制他們的智力活動。”由此可見,缺乏情感、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便如死水一潭、了無生氣。新課標所提倡的三維目標包含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重要目標因素,體現了新形勢下對課堂教學的新要求。那么,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化被動為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呢?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實施情境教學是促進課堂教學中學生全員參與、師生積極互動的關鍵。歷史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利用典型形象或創設一定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歷史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和歷史現象,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
一、情景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1. 情感和認知活動相互作用的原理。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功能主要包括動力、強化、調節。情景教學法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從而獲得比傳統教學更加明顯的效果。
2. 認識的直觀性原理。300多年以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到:“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論述反映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即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情景教學法就是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使學生身臨其境,一則使其從形象的感知達到理論的頓悟,二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自覺的、主動的活動。
3. 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心理活動相統一的過程。無意識心理活動具有兩個功能,對客體的一種不知不覺的認知作用和對客體的一種不知不覺的內部體驗作用。情景教學就在于盡可能調動學生的無意識注意的功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與感悟。
二、情景教學法的途徑
1. 傾聽聲音。歷史知識不只是躺在紙面上的文字,是有聲的。每個歷史時代都有代表性的呼聲,有的是口號,有的是詩詞,有的是歌曲。老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選擇恰當的“聲音”,自然插入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帝王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采取了一系列維護政權的措施。古裝劇的拍攝多取材帝王軼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可以播放電影電視劇的主題曲,從中體會“君臨天下”的集權君威。在學習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史內容時,可以播放相應時代的歌曲,有效調節課堂氣氛。
2. 感知形態。歷史存有視覺可及的“形”,如歷史遺址、文化作品、出土文物等,一般會以“插圖”的形式出現在教材中。當然教材中的插圖只是歷史資料的一部分,老師還應該為學生呈現比較真實的“物”,最起碼是比教材更豐富的史料。學生對歷史故事、名人軼事等比較感興趣,老師可以分版塊歸類史料,提升學生概括分類能力。歷史教材的編排會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設置單元主題,老師要予以補充相關的圖片、影像等史料,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幫助學生自主探究歷史真相,總結歷史規律,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3. 體驗情感。情感是一個人由內而外生發出來的主觀情緒,因為學生有個體差異,所生發的情感也不盡相同。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情感的挖掘,提升學生的人性境界,這也符合現代教育學“知情意統一”的理論觀點。歷史學科的特點就是從歷史事件中汲取歷史經驗和教訓,豐富情感體驗指導生活。對情感的沖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置身歷史情境中,因此老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影視資源,喚醒學生的情感需求,內化歷史學科的價值。
情境再現是把歷史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利用歷史聲音和圖像把教材文字演繹出來,讓學生在“娛樂”中完成學習任務,借助影視媒介,可以給學生帶來感官刺激和心靈撼動,培養學生的歷史情感,同時情境再現的直觀性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相互補充,增強學生對所學內容主題的理解。
編輯:蔡揚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