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積極實施探究式教學,對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文章從小學科學教學實際出發,探討探究式教學的有效路徑和策略問題,力求通過優化科學課堂,堅持激勵教學,設置問題情境,搭建實驗平臺,實施有效評價,指引學生在科學課堂中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激發科學思維,收獲科學方法,培育科學精神,從而實現科學素質的養成。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有效性;激勵;探究;體驗;評價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應堅持以探究為核心。如何真正堅持學生主體性,獲取真實有效的教學成效,成為教師實施探究式教學中必須予以重視的重要問題。
一、 堅持興趣導向,在激勵中學習科學知識
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強、內容豐富、題材鮮活的學科,學生們都表現出較高的學習興趣。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應聯系小學生的學齡特點,積極通過游戲、實驗等生活化課堂活動,構建起寓教于樂、動中探知、實驗訓練等富有趣味的靈活課堂機制,在輕松、愉悅、和諧的課堂中激發他們的探究學習興趣。
如,在四年級科學上冊《我們關心天氣》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參與表演活動,一起在合作中體驗學習,在激勵中促進他們學習掌握科學知識。表演活動形式主要鼓勵兩個學生上臺,要求他們協助老師開展活動,并伴隨著同學們參與“天氣變化你知多少”活動過程的同時,用肢體動作表演出“天氣的變化”。許多學生紛紛舉手要求參加。教師觀察了下,特意挑選出平時表現普通、此時卻高高舉手的兩位學生,讓他們上臺表演。“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都見過什么樣的天氣呢?說能說一說?”教師展示出問題。“我見過臺風的天氣!”有一位學生搶先回答。只見臺上的兩位學生的身體略顯緊張又笨拙地“隨風搖擺”著,惹得大家笑聲陣陣。“我見過下大雨的天氣!”又一位學生說道。我們又看見臺上兩位學生用雙手撐在額頭前方,模仿出遮雨的樣子,動作漸漸變得熟練形象了些……在教師的巧妙激勵下,在同學的精彩表演情境中,這些學生見識到了生活中的各種天氣和變化,認識了天氣變化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緊接著,教師又問道:“大自然中的天氣經常變化不定,同學們,你們知道有什么辦法去認識或了解明天的天氣呢?能不能舉出例子來?”學生們都異口同聲地回答道:“天氣預報!”“那我們可以從哪些渠道可以獲得較為準確的天氣預報啊?”教師繼續問他們。“電視里!”“廣播里!”“打電話查詢氣象!”學生們很快得到了答案。“想一想,還有嗎?”有一位學生補充道:“還有在電腦上可以查到!在爸爸媽媽的手機里可以看到!”看來,這些快捷方便的查看天氣預報方式已經深入他們的生活中。于是,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適時展播了前后三天的天氣圖例,引導學生思考:“請同學們看一看,今天的天氣怎么樣?明天的天氣呢?”多數學生都能快速準確地說出圖例中的天氣信息。
可見,在這樣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層次遞進的激勵表演活動和媒體教學情境中,學生都激起極大的參與興趣,學會了利用各種資源要素,形成了自己對天氣的正確認識,并構建起對天氣知識的新認知。
二、 善設問題情境,在探究中激發科學思維
問題是小學生學習的核心。形象的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活動、激發科學思維。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優化課堂問題情境,要從激疑、探疑、釋疑三個環節開展問題情境設計。
第一環節,設境激疑。如,在三年級下冊《開花了,結果了》一課中,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明確認識花開、花落及結果的過程,掌握科學知識,教師先利用一段4分鐘的“美麗的鳳仙花”動畫微視頻為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新課,讓學生一起認真觀看,鼓勵他們通過觀看來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和疑問。許多學生在動畫情境的啟發下,紛紛向老師提出問題:“老師,鳳仙花要多久才開花呀?”“要多久開始結果呢?種子什么時候會成熟呢?”……他們在形象的視頻情境中激起許多疑問,為下面能動地開展問題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做好必要準備。
第二環節,指引探疑。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積極開展交流思考,同時巧妙利用設問、追問等有效課堂提問方式,激勵學生勇于參與互動探究。如,針對學生以上若干問題,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鳳仙花開花、凋謝、結果等生長變化過程的圖片資料,讓他們在絢麗的圖片展播中深入認識、了解了鳳仙花即將開花時的小花蕾形態、開花時刻的植株高度變化、凋謝過程以及鳳仙花結果實的狀態和部位等知識,并在探究過程中特別注重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各種想法。
第三環節,釋疑解惑。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問題探究,學生對鳳仙花從長花蕾到結果實的生長變化過程有了全面認識。同時教師還鼓勵他們動起手來,把鳳仙花結果實的情形畫出來,在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學習。當他們在交流時,有的學生問道:“老師,為什么我畫的和其他同學不一樣呢?”原來,有的學生畫果實時認為是由花瓣長成了果實,而有的學生則認為是由細柄長成了果實,當然畫出來就不一樣了。借此機會,利用學生認知上的沖突,教師在展示學生繪畫成果的同時再一次指引他們細致觀察思考,進一步理解了結果實的生長過程。
教師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情境,目的就是注重在引導學生參與激勵、探疑、釋疑各個環節和過程中,激發學他們的問題意識,鍛煉科學思維,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真實能力。
三、 巧搭實驗平臺,在體驗中收獲科學方法
實驗探究是小學科學學習的有效方式。教師巧妙搭建探究實驗平臺,引導學生親歷探究學習活動,這是促進他們獲取和培養科學方法的主要途徑。教師應積極借助實驗方式指引學生參與科學知識的探究,尤其要注重在實驗中強化學生探究學習方法的有效指導。
如,在四年級上冊《聽聽聲音》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種不同的聲音,認識物體與聲音的關系以及聲音的種類和變化,創設了“聽聲音”的實驗活動,并在引導學生用語言去描述和記錄所聽到的聲音的過程中了解聲音分類的方法,掌握有效觀察和描述各種聲音的科學方法,養成細心觀察的探究習慣和科學態度。例如,通過“聽一聽周圍的聲音”實驗,學生們利用自己生活中用攝錄機、手機等設備搜集來的聲音,在課堂中播放,從而認識了生活中許多動聽的聲音,大家都較好地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聲音進行了分類。在“聽一聽音叉發出的聲音”實驗中,教師先利用了音叉樂器,指導學生利用分組實驗、合作交流來傾聽以同等的力度敲擊大小不同的兩種音叉而發出的聲音,從中區別和描述出聲音的差異;接著又利用一種音叉,先輕后重敲擊,讓學生辨別聲音的不同,使他們在互助合作中較好地歸類出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變化。此外,圍繞“聽聽聲音”的教學活動,筆者還鼓勵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利用生活中的普通器物或自制實驗器材(如制作簡單聽診器、土電話等),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更為深入認識各種聲音,在自主創造中掌握良好的科學方法。
四、 實施多維評價,在成長中培育科學精神
《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所以,小學科學教學不僅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激發科學思維,而且要通過有效評價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目標,在評價中促進學生表達與交流、合作與分享、實踐與應用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質的發展,從而培養起學生應有的科學精神。
教師實施多維評價,必須利用發展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多樣性評價與多元化評價相協調的方式。如在四年級上學期科學學期評價中,不僅注重對學生科學知識掌握情況、學科學期測試成績的記錄和評價,而且重視對學生日常學習中課堂表現、探究方法、互動情況、實驗能力和學習習慣等的跟蹤分析,力求在過程性的學習階段中把握學生科學能力和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又如,在高年級教學評價中,筆者不僅堅持利用質性與量化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重視收集利用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成長記錄袋、科學調查成果、小發明小制作作品、優秀實驗報告、典型作業、教師評議等多樣形式,作為開展多樣性評價的有效載體,積極改進科學教學評價,在評價中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衡量和發展;此外,還應借助教師、學生、家長等多元評價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方式,來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方法、能力、情感等科學學習狀況進行更加全面、深入地評價,真實地把握學生科學素質發展的特點和過程。
總之,有效的科學課堂應該是富有趣味的課堂、深入探究的課堂、樂于體驗的課堂、享受成長的課堂。我們還需要堅持摸索,優化科學教學,讓我們的科學課堂更具激勵特色,不斷激發學生探究活力,豐富收獲科學學習體驗,增強評價促學的切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小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探究[J].新課程導學,2015(29).
[2]黎少容.數字化實驗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5(9).
作者簡介:張春艷,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獅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