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造成很多老師對歷史教學的敷衍,導致思想、行為等出現了僵化現象。隨著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的嚴峻挑戰,這次改革所產生的深刻變化,將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教學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作為教師應順應改革的潮流,改革傳統教學的弊端,通過更新理念、樹立事業理想、改變傳統思維模式等方法,克服教學中出現的僵化現象,從而使課堂煥發新的生命力,真正提高歷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
關鍵詞:僵化;歷史教學;改變
在過去漫長的幾十年里,初中歷史一直是處在副科的地位,在應試教育的觀念影響下,歷史教學根本是在敷衍,如果當時有哪位老師認真地教學這門課程,可能還會被指責說不分輕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歷史學科不再是副科了,然而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有的老師在教學中長期使用自己慣用的教學方式教學竟然沒有多大改變,導致教學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僵化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學語言的僵化。我們不難發現,有不少歷史教師教學中使用的語言平淡乏味,既沒有生動形象的比喻,也沒有幽默感;語言平平淡淡,語速沒有變化,即使講到重難點時,語調和速度也沒有什么變化;語言都是平鋪直敘,調動不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不出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氣氛沉悶。
2. 教學組織僵化。具體表現在課的組織過程沿襲老一套,一個模式,年年這般上課,不看教學對象的變化,課課這樣程序,以致學生對新課都失去了好奇心。比如,每年開學第一堂課,就是“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某某人,教你們的某某學科”或“今天上第幾課,請翻開課本第幾頁”類似這樣的套路,雖然課堂少不了這樣的環節,但如果年年如此,天天如此,豈不讓人失去興致。
3. 教學方法僵化?;旧鲜褂猛环N教學方法或手段,且大都以教師的講為主,偶爾提問也是公式化般的我問你答,沒有學生發揮主動性的時間和空間,更缺少對學生的引導和鼓勵,以至于學生更不愿意積極探索。例如,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學生對此都能說出自己的一、二點見解,但一般很難概括完整,需要教師的引導,而有的教師就干脆自己把答案告訴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結果一個個豐滿的歷史人物變得失去了個性,就憑教師的幾句評價,歷史人物好像是貼了標簽的器物。
4. 教學中師生關系僵化。教師在課堂中,不講究說服教育,教師高高在上,師生之間有對立情緒。例如,在教學中某個同學不遵守課堂紀律,老師簡單粗暴地當眾批評,語言的殺傷力極大,讓學生的自尊心受損,導致師生關系緊張起來。
5. 教學情感僵化。在教學中,教師只用一種情緒方式來教學,照本宣科,時常表現出缺乏高度的責任感、旺盛的教學情趣,致使學生學習的強烈欲望受阻,課堂的學習氣氛沉悶壓抑。例如在聽一節歷史課時,發現了這樣的現象:一開始,學生都想借此機會好好表現一下自己,第一個問題有學生積極回答,學生回答還好,但教師沒有什么喜悅和歡欣的表情;第二個學生回答得不是太完整,教師也未置可否,自己分析了一下,學生有些氣餒;第三個問題時,學生開始卻步了。教師的面無表情,直接導致學生的學習情緒低落。
6. 教學知識技能僵化。出現這種現象的具體原因是教師缺乏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一直停留在過去的知識理念的影響下,不能與時俱進地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有的老師上課使用的教案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是一樣的套路,對教學面對的學生的心理、興趣、所需求的歷史知識和能力以及需要達到的德育目標缺少具體的分析,對學生的學情根本不了解。這樣的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困難,甚至根本沒有什么交流,教師只是粗暴地灌輸給學生知識。例如,在講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課本對戰爭過程介紹比較簡單,而學生對這一塊充滿好奇,教師應該滿足學生的需求,簡練地對戰爭的經過做一個有聲有色的描述,而有的教師照本宣科,結果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印象模糊不清。
分析了病癥表現的種種,為了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防止僵化,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努力改變僵化的思維:
1. 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歷史教育教學的新理念。不斷地充電,更新知識,做到與時俱進,才不至于思想僵化。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有效地備課、設計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能夠開展課題研究,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確實在知識和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教師不能只顧自己講,而不顧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習的過程應是知識積累的過程,能力增長的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斷提升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理念和精神,教學三維目標的設定要貼切恰當,實用易行,便于執行。
2. 加強事業心,堅定教書育人的理想。只有堅定教書育人的理想,教學生涯才有指路明燈,才有驅動力,教師才能堅定地干一行專一行,敬業樂業。有很多出色的教師,首先就是因為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所以才積極地投入工作,認真備課、了解學生,富有激情地上課,他們認為,有愛的付出,才有愛的回報。在教學中不難發現,你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學生,學生就回報給你什么樣的態度。學生會犯錯誤,這是正?,F象,而教師應該耐心地進行說服教育,絕不能粗暴地對待學生的錯誤,那結果離我們的教育目標往往背道而馳。而嚴格的要求不等于是用嚴厲的態度來實現的,更多時候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能達到教育效果。
3. 建構科學的思維模式,擯棄僵化思維。有些教師沒有緊跟時代的步伐,慣于“吃老本”,憑著原有的經驗去教學,缺少學習和進取的意識,成為學生眼里的“老古董”,成為新課程推進的阻力。比如,有的老師固守傳統教法,只注重教師的“教”,忽視了學生的“學”的能力的培養,結果就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教師不教,學生也就無從學起。實踐證明,教師關注教育新動態,通過參加教育部門舉辦的培訓等活動,可以汲取對教育教學工作有益的精神營養,然后內化為自己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有助于建立科學的思維模式,既充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又全面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4. 歷史教研組要有良好的教研風氣,克服散漫、懶惰的作風。一個好的教研組,它的面貌是和諧、團結、進取的,成員之間互幫、互學、互研,共同參與理論學習,共同商榷教學方案,有共同的追求目標。當下在教育界全面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活動,是一個促進教研活動有實效地開展的一個好契機。備課組借此契機團結得更緊密,成員之間的合作更頻繁,緊緊擰成一股繩,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學研討氛圍,開創教學新局面。
5. 加強進取心,不斷開拓創新。我們要虛心地向其他教師學習請教,取長補短,學習他人的先進之處,結合自己的特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防止教學行為僵化。在教師隊伍里有這樣的一些老師,他們非常熱衷于學習,除了理論方面的,一有機會就聽其他老師的課,他們絕不放過這樣的機會,即使是路途遙遠,即使要花費很多精力和自己的財力,即使要經歷很多周折,他們都不會輕易放棄學習的機會,于是,他們很快成長起來,成為同輩中的佼佼者。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這個人身上,我們可以學習他(她)的教學語言,在那個人身上可以學到教學中的激情運用,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我們自己不具備的優點,我們要看到自己的不足,積極地進取,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6. 善用教學方法,讓課堂生動起來。有很多的教學方法,教師的思維不能只定格在幾種單調的方法上。應該善用這幾種方法:一是激勵法,對學生好的表現要多給予肯定和表揚,對暫時還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要多鼓勵、多開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歷史課堂生動、活潑、有實效。二是啟發法,通過觀察和了解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掌握情況,進行指導,不要急于告知答案,而是不斷地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思路上走,培養學生主動地去掌握歷史知識和技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是循序漸進法,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逐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
所謂“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是長流水”。新課程對設計思路、目標要求、內容體系、實施策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面對急劇發展變化的教育對象,如果不注意,教學局面很容易陷入僵化,所以,提倡教師要不斷學習、終生學習,成為學習型教師。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豐富學識,拓寬專業知識,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從而適應不斷發展的教育教學的需要,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接班人。
作者簡介:
楊美玉,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文公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