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的學習起點是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基礎與依據,只有確保所設計的教學方案能符合學生的學習起點,才能為學生更順利地進一步探究數學新知識提供保障,才能降低學習難度,有助于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本文就運用學生的學習起點促進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學習起點;中年級數學;教學有效性
新課改理念倡導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這就需要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面向學生,將學生的學習起點作為設計教學方案的依據,以便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教學有效性的明顯提升。
一、 依據學習起點,合理設計教學目標
數學教材中編入的內容,通常都是結合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有機編排在一起,這些知識點之間都具有很強的邏輯關系,并且十分重視知識結構的完整性。教材中的知識點設計基本與學生的智力水平及思維發展之間是相互適應的。然而,因為各個學生的生活環境、興趣愛好、思維水平之間具有較大差異,所以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方面的能力還具有一些不同。這就需要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起點,結合學生具體情況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并盡可能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合理把握教學任務、內容的難易程度,以確保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中與《周長》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就可通過調查與測試等方式了解教學的起點——使學生了解周長的概念和意義。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動,認識周長,并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關聯,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故事“小熊的運動場”進行導入教學,讓學生了解周長的概念。然后,以黑板為教具,用卷尺量一下黑板兩邊的長度,進行周長計算,使學生理解周長的意義和算法,并引導學生利用手邊常見的物體如書本、課桌等,來測量、計算物體周長,以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養成“學以致用”的好習慣。如此這般,從教學起點出發,整個教學過程沿著由淺入深的順序不斷深入,學生由于學習熱情高漲,在知識學習上無障礙,所以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二、 依據學習起點,進行高質量的引導
由于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數學基礎、興趣愛好等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他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接受新知識時所適合的方法也不盡相同。針對這種情況,數學教師應在了解學生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制定有針對性的指導方案與措施,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困境,使得他們在教師的針對性引導與啟發下,快速而正確地掌握學習數學新知識的線索與方法,最終顯著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比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中與《除法》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就可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生活化教學法,創設充滿趣味性的知識應用情境:小明去商店買文具盒,文具盒8元一個,他帶了40元,可以買幾個文具盒?如果他帶了50元,最多可以買幾個文具盒?還剩下多少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然后,再進行知識講解,在講解相關的知識時,為了消除學生的理解障礙,教師還要將之前學過的有關乘法的知識與除法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通過乘、除替換去解決一些問題,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所學知識。
三、 依據學習起點,提升教學的針對性
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雖然應把教材當成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但是也需要具備較高的加工及整合教材內容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更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方案。在實際的整合教材知識的過程中,數學教師應精準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二次加工教材知識,努力使得所設計的教學內容更好地滿足學生特點,并且還應盡可能優化教學過程的創造性與靈活性,以便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新的數學知識的好奇心,推動學生自覺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比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下冊中與《兩位數與兩位數的乘法》相關的內容時,該部分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的估算、口算和筆算能力,難點是兩位數的乘法計算原理。而許多小學中年級學生在乘法計算時,都存在一定的畏難心理,許多學生在兩位數乘法計算時都會出現少些“0”,漏加進位“1”等現象。根據學生的特點,教師在《兩位數與兩位數的乘法》教學中,可以利用“兩位數和一位數的乘法”這一知識點或相關內容進行導入教學,引入新知識,并讓學生說一說兩位數和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時,要注意哪些問題,然后將要注意的要點寫出來,并在兩位數與兩位數的乘法中,著重指出學生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四、 依據學習起點,充分運用學生經驗
小學中年級學生已經積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些經驗都是他們學習新數學知識的增長點,并且小學生的數學基礎也是其學習起點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學數學中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經驗對學習新知識的重要作用,并主動了解與關注學生的知識經驗與生活經驗,努力找出新課內容與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點,指導學生對已有知識與生活經驗的回顧,啟發他們借助已有經驗高效探究新知識,從而對新知識有更為清晰的理解及牢固掌握。比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下冊《小數乘法》相關的內容時,我們知道學生之前已經學習了整數乘法知識,小數乘法雖然是新知識,不過它只是舊知識在整數乘法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和延伸而已。所以,教師就可充分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整數乘法的學習知識,通過類比、分析、推理等方式,引導學生將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應用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如4×2=8,4×0.2=0.8,那么,0.4×0.2等于多少?在此基礎上再講解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進行教學擴展,就可大幅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更好地領會新知識。
總之,小學中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上數學教材內容較為抽象與復雜,不利于學生的扎實掌握。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以學生學習起點為基礎,構建新舊知識之間的練習,恰當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指導方法,最終使得各個類型與特點學生的數學能力都能得以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陳亞娟.把握數學學習起點,引領小學生有效學習[J].學苑教育,2014,15.
[2]張麗.關注學習起點,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
作者簡介:
楊琳娜,福建省晉江市,晉江市陳埭鎮橫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