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滟
【摘要】本文以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為研究對象,以項目教學法為依托,結合小學科學課程《植物與我們》,深入介紹了項目教學法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的基本應用思路,希望能對教師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 小學教學 科學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184-02
項目教學法是當前科學教育的一種常見方法,能夠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參與、討論、學習的積極性,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科學課程是小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時期下,將項目教學法與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結合在一起,已經成為提高科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應該得到相關人員的關注。
一、確定項目任務
《植物與我們》一章重點講述了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植物,要求學生能了解生活在自身身邊的各種植物。因此在《植物與我們》一節的項目教學中,所確定的項目任務,就是要讓學生了解植物、認識植物,明確植物不同季節下的生長特征,掌握植物在學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最終養成愛護植物、保護植物的行為習慣。
二、制定項目方案
在確定項目任務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等進行分組,以5-6人/組的規格進行劃分,保證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植物觀察中,并能圍繞植物的特性等展開學習;對小組成員的責任進行劃分,選擇一名組長,負責記錄小組成員的觀察情況,并做總結。之后,教師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整理資料。例如,學校周圍圍墻上長滿了爬山虎,學生在觀察植物過程中可能會重點圍繞爬山虎展開學習。因此教師需要通過網絡收集有關爬山虎的資料、影像信息等,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深入了解爬山虎的生物特性。制作PPT也是制定項目方案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根據課堂上的多媒體設備,制定有關植物的PPT,例如爬山虎快速生長資料等,這些都能讓學生充分了解到爬山虎這種植物每年的生長情況,加深學生印象。
三、實施項目計劃
實施計劃是項目教學法的核心,需要根據既定的項目方案開展教學[1]。因此在《植物與我們》一節中,計劃設置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是將課堂轉移到操場上,要求學生能在學校范圍內觀察各種植物,例如爬山虎、秋菊等,觀察自然環境下植物的變化,并由組長做記錄。鼓勵學生親手為學校的植物做成不同風格的標本、名片等,例如通過收集顏色各異的葉子、花朵,在地上擺出不同的圖案;鼓勵學生通過白紙、膠水等將葉子固定在紙上,將它保存起來等。不斷加深學生對植物的理解,并鞏固現有的植物小知識,讓學生能逐步適應學校的自然環境。課外課程即將結束時教師布下作業:在課余時間到公園、植物園等場所觀察植物,并收集幾個自己認為很好的標本。
第二課時重新回到課堂,播放教師收集、制作的PPT、視頻等,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植物的理解,了解不同季節下植物的生長變化;通過視頻中努力成長的植物,讓學生感受植物生命的偉大。最后,視頻中還應該講述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告知學生植物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讓學生了解當前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養成憂患意識,能在日后學習、生活中愛護植物。當PPT播放結束后,教師鼓勵各個小組長收集本小組成員所收集的植物標本,并依次走到講臺上展示,總結本小組在課外觀察結果。例如有些同學會說:“我發現爬山虎長了很多腳,這些腳貼的很緊,我拉不下來”、“爬山虎的葉子是綠色的,并且長得十分密集”等。通過每個小組組長的總結,學生之間能夠有效交流,并且每個小組成員所收集的樣本多樣,還能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視野。
四、做好項目評價
通過本次項目教學,學生不僅在課堂學習中得到放松,還能親身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本次活動加深了學生對大自然中綠色植物的理解,通過觀察植物的變化、采集植物標本等,感受到了大自然給自己學習帶來的快樂,因此在心理上能更加重視大自然,養成保護自然的良好品質。從長遠角度來看,開展項目教學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能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讓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學習能力等都會有明顯的提高,最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結論:項目教學法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能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幫助學生深層次的了解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因此對于教師而言,必須要全面認識到項目教學法的先進性,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世澤,劉同先,丁升選等.淺議項目教學法在我國的發展、應用和建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4,(50):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