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媛
摘要:在素質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針對學校的綜合素質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其中在甘南合作地區音樂教學現狀進行了相應的調差研究,對該地區的音樂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相應地提出了合理化的改革建議。音樂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與掌握,還要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領悟能力,本文從教學的現狀入手,增加對學校音樂的教學觀的指導,希望能夠幫助學生真正掌握音樂的內涵,更好地去學習音樂。
關鍵詞:甘南合作地區 音樂教學 現狀 審美研究 改革措施
在音樂教學中,由于專業性較強對學生自身的要求較高,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進行甘南合作地區音樂教學的調查中發現,很多地區的教學存在著特殊性。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禁錮,教師的教學觀念認識不足,對一堂成功的課堂簡單地定義為讓學生理解音樂的基本內涵,完全忽視了對學生欣賞水平的提高,更不要說是達到審美教學的狀態。
一、甘南合作地區音樂教學的現狀研究
根據對甘南合作地區音樂教學現狀的調查發現,很多地區存在教學方法運用不當,教學設施配備不齊全,忽視了審美教學的重要性,這種缺乏創新意識的教學觀念,不利于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這種缺乏創新的環境下,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只有加強學生音樂學習中發展自身的想象力,提高學生對音樂技能技巧的基本掌握,真正讓學生體會到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從理論上看,教師要加強審美教學的合理運用,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熏陶學生的內心世界,促進學生各項心理素質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提高音樂教學方法的創新與靈活運用,積極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感受能力。
很多學校的音樂教學專業性不強,音樂教學方案設計存在著很多問題,由于傳統教學方法的禁錮,教學模式過于陳舊。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將過多的精力投入教學過程,針對音樂教學方案的研究,普遍采用了以前教學方案,缺乏一定的創新,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案一方面造成了音樂教學的乏味性,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展,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容易形成不良學習習慣;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灌輸式教學,教學方法過于老套,沒有結合多媒體與教學方法的結合運用,老師引導學生的被動學習。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缺乏合作學習,教學中沒有結合學生的自身情況,教學方案的設計缺乏創新性,教學的注意力過于放在教材的本身,忽視了音樂學習的實質作用,忽視對學生實際應變能力的培養。
二、促進音樂教學改進的主要策略
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審美教學,就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結合創新教學的指導,合理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心態,增加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與體驗,通過提升自身內心的想象與體驗,提高對音樂的節奏、快慢與美感,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發揮自身的特長。
(一)加強對音樂教學的重視度
音樂教學與基礎文化教學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音樂教學中,不僅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加強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學校要加強對音樂教學的重視,要尊重學生的自身發展,加強對全體學生的理論指導,還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實習機會,讓學生加強對自己的信心,能夠充分把握展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將自身的情感帶入音樂中去,靈活運用演奏方法,真正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作品
在甘南合作地區音樂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音樂教學要培養學生對美感的感知能力,不僅是聽覺上享受到的樂律的美感,還要挖掘出隱藏在音樂背后的情感體驗。在音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從音樂學習中體會到音樂的樂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聽覺上對音樂的節奏、音色、和聲等的體驗。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增加學生對音樂的內心體驗,促進學生對音樂美的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音樂學習要因人而異,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合理設定教學方案,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升,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悟性與內心體驗的感知能力的不同,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現狀,著力提高學生自身創新意識的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啟發學生促進他們結合自己的內心體驗進行創作,提高教師對學生具體學習的情況進行有效的指導,引導他們充分抒發自身的內心情感,將學生對理論知識與情感認知通過這種手段表達出來,真正享受音樂帶給自己的樂趣。
三、結語
新時期,甘南合作地區音樂教學調查中顯示,在素質要求的前提下不僅要加強對學生音樂的審美水平的提高,還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理解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志紅.高校音樂教學改革與當代音樂學科發展研究[J].創作與評論,2015,(10).
[2]賴崇華.初中音樂教學改革--協同效應為音樂課堂“錦上添花”[J].北方音樂,2016,(06).
[3]王瑞剛.高校音樂教學改革與當代音樂學科發展研究[J].才智,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