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飛 王麗娟
【摘要】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課堂上,數學教師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形式,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課堂教學效率。基于小學數學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客觀的教學規律,數學教師應當在不同的教學環節采取不同的教學設計策略,創新課堂教學的方式與方法,從而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有效集中當課堂之上,實現數學教學的優質與高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 高年級 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形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137-01
在創新和選擇小學中高年級的課堂教學形式時,數學教師重點做好每單元起始課的教學設計、新課教學設計、整理與復習課教學設計和練習課教學設計四個環節的工作,并針對每個教學環節的具體特點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形式,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吸收和舊知識的鞏固,引導學生加強對于數學知識結構的有效構建,加快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從而讓數學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每單元起始課堂教學設計
為了促進小學生對數學知識體系的科學構建,教材內容基本都是以“單元”的形式存在,每一個單元都可以看出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模塊”,所以教師在每單元起始階段的教學設計也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單元”是是某一教材的部分或分節,主要是以客觀的學科知識體系為依據來設計的,所以教師的教學設計,一定要尊重數學知識的邏輯體系和單元知識的內在聯系,保障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完整性。每單元起始課堂的教學設計,其主要作用就是起到一個綱領性的作用和引導性的作用,所以數學教師沒有必要對相關知識內容全部展開,重在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對本單元的知識產生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情感,對接下來的學習內容充滿期待,這樣才能保證后續學習的有效性。例如,對于“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一單元起始課堂的教學設計,數學教師可以重點將生活中與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相關的物品進行展示,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然后通過一個數學案例或者數學故事讓學生認識到本單元知識的學習價值和應用價值,讓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樹立起積極的學習情感,那么接下來的數學教學將會事半功倍。
二、新授課的教學設計
對于新授課的教學設計,數學教師需要有意識的加強新課引入、知識授課、習題練習、課堂小結、課外作業等各個環節的有機整合,做到善始善終。首先,新課的導入是數學教學的起點,數學教師需要保證新課導入的趣味性、針對性、創新性,避免呆板、無趣的無效導入,以便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有效吸引到課堂之上。其次,新授課的教學設計,要注重方式與方法,以舊引新、開門見山、故事導入、情境創設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法,這些方法各有特色,可以有效保障新授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數學教師可以針對新授課的內容,對教學方式與方法進行靈活選擇。例如,在講到“億以上數的寫法”時,數學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回顧“萬以上數的寫法”的知識內容,做幾道練習題,新課的內容也就很容易引起出來。再次,為了讓學生對在新課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數學教師要重視習題練習和課堂小結的教學設計,以便于讓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的回顧和記憶,達到“趁熱打鐵”的教學效果。
三、整理與復習課的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整理與復習”課型的設置,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加強對于所學數學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和能力,實現數學思維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的有效培養。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針對“整理與復習”課型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有整體觀念和系統觀念,應采用承前啟后式的縱、橫向的梳理方式。也就是說單元知識的系統梳理,既有本章節縱、橫向的系統歸類,又聯系前后有關的知識梳理成大的系統知識結構。用概念的特征、規律、聯系、計算的法則、應用題的數量關系這些線把知識串起來,而形成科學合理的知識系統。此外,對“整理與復習”課型的教學來說,由于基本都是復習和整理舊知識,所以如何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課題。數學教師應當有意識的加強數學知識復習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通過“學以致用”式的復習方法或實踐復習法,讓學生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知識缺陷,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和完善。
四、練習課的教學設計
小學生數學知識與能力的提升,很多時候都是依靠練習課來實現的。練習課課型的教學,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了解知識缺陷,完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成果,評估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首先,對于練習課的教學設計,數學教師要避免“題海”戰術,那樣只會讓學生更加反感,并喪失自主學習空間,正確的做法是要保證練習課教學的基礎性和應用性,即在讓學生掌握數學概念、性質、法則、數量關系等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加強所學知識的應用和探索,讓學生不僅學好數學知識,還用好數學知識。如數學教師對于數學練習課程的教育內容,可以“就地取材”,從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創編應用題教學素材,這樣可以降低學生在練習課上學習負擔和思維障礙,提高學生知識應用意識,以及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其次,數學練習課的教學設計不要過度依賴教材,那樣會造成學生對已經掌握知識的“重復性”學習,所以數學教師可以增強練習課教學設計的開放性,豐富練習的內容與形式;同時,針對同一個問題,數學教師也可以盡量出一些多重條件、非獨一答案的題目,以便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發展,避免思維定勢對學生數學學習的不良影響。再次,練習題的教學設計還應當遵循趣味性的原則,這是因為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對于學習活動在很多時候會受到個人主觀情感的影響,即對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會表現的更加主動,不敢興趣的內容只是開展機械性的學習和記憶。對此,數學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謎語、故事、游戲方面的練習,還可以使用表演、演示、競賽等方式等形式組織學習開展集體學習,也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對數學知識進行立體化展現,營造出“寓教于樂”的學習氛圍,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有效集中起來,激發出學習的學習潛能,實現快樂學習。
五、結語
總之,對于小學數學中高年級的課堂教學來說,由于涉及到的數學知識點比較多,學生的學習負擔也在不斷加大,所以數學教師在選擇課堂教學形式時,要為小學生創造生動活潑的氛圍,重視數學知識傳授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引導學生加強數學知識結構的系統構建,促進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不斷提高,實現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發展,達到知識和技能雙重提高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慧.農村小學中數學教學信息技術應用初探[J]. 才智. 2017(23)
[2] 雷新河.創設生活情境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J]. 教育教學論壇. 2013(28)
[3] 王芳.讓小學數學教學煥發出“活力”[J]. 科技經濟導刊. 2017(23).
[4] 張立壯.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做到見、懂、會、通初探[J]. 才智. 2017(23).
5]專家—熟手—新手教師高中英語閱讀課課堂互動比較研究[J]. 羅曉杰,王雪. 課程·教材·教法. 2011(12).
[6]基于錄像分析背景下的代數課堂教學語言研究——以兩堂《分式的乘除》課堂實錄為例[J]. 葉立軍,斯海霞. 數學教育學報. 2011(01).
[7]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提升的實踐研究[J]. 盧正芝,洪松舟. 上海教育科研. 2010(11).
[8]影響學生高層次數學認知能力的因素分析[J]. 鮑建生,周超. 中學數學月刊. 2010(09).
課題項目:甘肅省平涼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小學數學中高年級如何選擇有效的課堂教學形式,編號:{2017}PLG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