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
摘 要:教師通過作業布置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通過作業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家長也會根據作業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教師應該合理有效編排作業,充分利用各類作業本,精心構造作業方式、題量,扎實有效地進行字詞教學,有效進行語言訓練,促使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思,減少課外所花的作業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學價值,形成靈動有效的課堂。
關鍵詞:有效作業;教學價值;靈動課堂
一、現階段小學語文作業中存在的現象
(一)形式抄抄背背
小學正是識字高峰期,為了讓學生記住生字,老師普遍采取的做法就是抄寫,簡單粗暴。大量的抄寫讓孩子們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高段教學中因為大量課外輔導資料的介入,老師沒有重點選擇、精心挑選內容,以至于使學生做著好幾本同種類型的資料。重復機械的題目內容讓學生昏昏欲睡,正確率極低。一些課文需要背誦記憶的段落,老師也是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強行讓學生記憶,讓孩子們提到背書就痛苦不堪。
(二)要求標準統一
現今作業的布置都以老師為中心,老師希望學生能達到一個既定的目標,所以作業也是統一布置。好的學生“吃不飽”,學困生又很難達到這個要求,長此以往,這些學生也會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如今又增加了一些網上作業,微信、各類學習APP形式的介入,會使一些家境有困難的孩子無法完成作業,還會受到其他同學的嘲笑,同時這些作業也增加了家長的負擔,讓家長有苦難言。
(三)數量額外加壓
有些家長在素質教育的大潮中,依然不放心,生怕孩子落后,于是對孩子不斷施壓,除學校練習本外,自己又買了好幾本《一課一練》《同步閱讀》等,讓孩子們做做做,變相的施壓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學校為了減輕作業負擔,設置了無作業日,但是在這個無作業日里,很多孩子的家長自己布置作業,學生說還不如有學校作業,無作業日形同虛設。
其實作業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但現在的小學生課業負擔重,大量機械作業、不合理作業的布置,使學生陷入題海戰術,成為解題機器。學生對作業毫無興趣可言,為應付而做,為考試而做,為父母而做。那么如何使學生既能學好知識,又能減輕負擔,通過有效的作業形成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呢?
二、語文教學中實施有效作業的策略
(一)優化記憶過程,減輕抄背負擔
根據心理學編碼原理,在語文抄抄寫寫、讀讀背背的環節中,我們教師最要做到的不是布置機械重復的抄寫背誦作業,而是應通過語義認知來了解字的意義,理解文章內容,這樣的記憶才能事半功倍。
如,教學形近字“日”和“目”時,我們可以這樣比較:“日”就是太陽,天上的太陽只有一個,所以用一橫,而“目”代表眼睛,人的眼睛有兩只,所以用兩橫。把機械的筆畫用與生活對應的情節結合起來,讓學生記憶更深刻。又如“鳥”和“烏”,“鳥”失去了眼睛,眼前就一片烏黑,所以“烏”沒有一點。同樣,同音字的教學更要理解字詞的意思。如:辨、辯、辮這三個字教學時,老師完全可以把中間的部件拿出來重點辨析。與說話有關的,中間就是言字部的辯,如辯論;與編織有關的,中間就是絞絲部的辮,如小辮子;與內心思考有關的,中間就是點撇,如分辨。
教師在每一節課的字詞教學之前,要充分考慮教學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知識能力,比較每個字詞的音、形、義,分析出這個字的難點是音,是形,還是義,抓住重難點,找準突破口。如果抓好了字詞教學,那么作業中的鞏固抄寫就可以減少,有些已經掌握的就不用抄寫。當抄寫完成后,再次的檢查聽寫也很重要,時間應放在第二課時的開頭,這時老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在課堂上集體完成。
同理背誦也是如此。如:課文《桂林山水》,這是一篇經典課文,里面優美的詞語、嚴謹的結構都是孩子們學習的優秀范文,所以背誦記憶也不可避免。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特色,通過詞與句子教學想象畫面,并且勾畫出第二、第三段之間結構相似的句子,給學生提供背誦的框架結構,抓住關鍵詞句進行。這些都需要教師在課堂設計上有效編排,為后續作業打下基礎。這樣學生對這些枯燥無味的背默作業也能興趣昂然了。
(二)優化作業過程,邊講邊練學以致用
課堂是教學知識的重要陣地,老師對課文精彩絕倫的講解,學生積極投入地學習,但總有一些遺憾,在大量動嘴、動腦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動手,在課文講解閱讀的過程中,合理安排練習的時間,讓作業變為真正的課堂作業?邊講邊練的做法更能學以致用、及時鞏固,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也是有效反饋、因材施教的重要參照。
例如,在教學《燕子專列》一課中,“聽到消息后,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著嚴寒,頂著滿天飛舞的大雪,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這一段話是課文的重點句子,是整篇文章的閱讀著眼點。圍繞這一段,可以設計如下的教學環節:
師:在瑞士政府的呼吁下,瑞士居民們也都行動了起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他們尋找小燕子的句子。
生:默讀,勾畫。
師:來,讀出你畫的句子。仔細讀讀這個句子,你覺得這個尋找燕子的過程容易嗎?
生:不容易,因為天氣很寒冷。有漫天飛舞的大雪,非常冷。
師:你看到過漫天飛舞的大雪嗎?有什么感受?
生:冬天看到過,天很冷,都不想出來。
師:是的,能讀出這種艱難的感受嗎?
生讀。
師:是呀,雪花漫天飛舞,道路都已經堅硬無比,可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氣候下,瑞士居民們依然走出家門尋找燕子。拿出筆,讓我們再讀這段話,圈畫出表示瑞士居民們動作的詞語。談談你的感受。
(生讀,圈畫)
師:畫好的同學請舉手,讀給大家聽。讀著這些詞語,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瑞士居民們此時心里很急,所以他們不畏嚴寒走了出來。
生:瑞士居民們非常著急,他們想救燕子。盡管天氣寒冷,他們還是出來了。
師:寒冷的天氣怎能阻擋居民們尋找燕子的腳步,一起讀——
生齊讀: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著嚴寒,頂著滿天飛舞的大雪,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
師:再仔細地讀一讀這段話,還有哪些詞也讓你體會到了居民們的熱情?
生:紛紛。說明走出家門的人很多
生:四處。說明他們找了好多地方。
當這一環節完成后,我們可以及時進行課堂作業本里的配套練習:
從完成的效果來看,效果頗佳,事實證明,閱讀教學中,將講與練合理有效地滲透其中,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是很不錯的,而且教師也教得比較輕松,著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也不必再為學生課后的練習費心。
除了閱讀題外,在課堂作業中,在每課的最后經常會出現小練筆一題,有時是課文的總結,有時是對課文理解的深化,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在最后說的基礎上,當堂練筆,有指導地完成,既減輕學生習作的負擔,又能幫助他們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優化作業形式,重視鞏固延伸
課外的作業更應注重形式和內容,教師不妨改變一下單一的文本作業形式,從大語文的角度來看待課外作業,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荷花》一課教學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
1.找兩首描寫荷花的古詩,用鋼筆認真地抄寫下來。
2.在古詩旁畫上荷花不同的姿態。
3.讀一讀這兩首詩,在課堂上展示給大家看。
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完成其中的一項或者三項都完成。
又如,學完“名人的故事”這一單元后,我又請孩子們去收集一些其他的名人故事,在課堂上進行介紹,讓孩子們了解更多名人的動人事跡和優秀品質。像學完課文《西門豹》后,我讓孩子們進行課本劇的排練,可以按照課文中的,也可以自己進行改編,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欲望,他們認真排練,有聲有色地表演,對課文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但課外作業也不能放得太開,也要重視知識的鞏固與強化。每單元結束后,編寫一份單元試卷是孩子們最受歡迎的作業,準備好答案,試卷還讓學生挑選著做,在出試卷時,既鞏固了這一單元的知識要點,又滿足了學生當小老師的欲望,使他們自信心爆棚。
(四)優化作業層次,注重體現差異
“分層作業”值得學習,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受先天稟賦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所以老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不要橫向比較,需要看到縱向發展,讓每個層次的孩子都能“跳一跳”有所得,讓他們都能有成功完成作業的喜悅,這樣的心理感受會使孩子們產生學習的興趣。
對于一些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老師完全可以放棄抄寫等機械性作業,布置一些綜合性的靈活有創意的作業,激發孩子們向更高層次的探索。對于一些中等生,作業的布置可以緊扣課文及學段的知識點,適當地遷移練習,扎實鞏固課文內容。對于一些學困生,就要在簡單的字詞上下功夫,認識生字,學會理解,搞懂課文內容。
比如,在上完《女媧補天》這一課后,我設計了以下幾類作業,讓學生任選完成。
第一類:抄寫女媧為拯救人類,不怕危險、不怕犧牲的詞句。
第二類:講一講女媧補天的故事。
第三類:搜集女媧補天的其他說法,了解古人對女媧補天的思考。
三類題分別體現著三個層級,這樣的作業設計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作業,使學生都能體會到作業的樂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作業是鞏固和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內化知識、外化素質的重要方式。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總之,語文作業的布置,不可以簡單地認為找幾個題目或抄一些詞語、背誦一段課文就解決了,更不可草率對待。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立足課內,關注課外,通過對作業形式和數量的改善、難度的控制、趣味性的提高,以達到精而少就能充分掌握知識的目的,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馮忠良,等.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