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教育這個階段,進行數學生活化教學,不僅可以有效地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和感悟數學的價值,而且也可以讓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化的問題,對提高學生的生活品質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新的課程改革理念,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有效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容易、形象,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修養和綜合素質水平。
關鍵詞:激發興趣;優化教學;數學思維;數學能力
數學學科來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數學規劃和調整。在這種教育理念下,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應該把數學教學活動與生活化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使數學教學生活化,讓數學走向生活,讓學生對數學有一個正確而科學的認知,體會和感受數學知識給生活帶來的便利,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和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此,本人結合我多年從事初中數學的教學經驗和理論研究,概況出進行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一些方式和方法,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開展論述。
一、 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源泉”,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特征進行教學,創設一些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動性,使學生樹立一定的數學思維,從而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水平。同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將數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在生活化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時,教師可以列舉這樣的例子:某個初中班級組織旅游,學生和老師一共27人,在國慶節期間到大明湖畔旅游,而大明湖畔的假日優惠告示:國慶期間,原票價每人20元,30人以上的團體可享受七折。這時,小華卻說要買30張門票,很多學生都不明白地說:小華,瘋了嗎?你是不會數數嗎?我們只有27個人啊!反而帶隊老師笑著說:“小華真會精打細算,會過日子”。大家都知道為什么嗎?通過這樣的創設生活化的問題來激發學習學習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此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 降低數學知識學習的難度
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相比小學時期的數學知識,更加注重邏輯的系統化,難度相對也較高,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知識難度更大些。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注重理論的教學和試題的練習,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而枯燥,很難持續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遇到數學難題就會容易放棄,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學生對學習數學的厭學、遲學、逃學的現象。
對此,在初中數學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優化和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讓數學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數學學習變得直觀、生動、形象,降低學習數學的難度,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了解和清晰數學在生活中的使用價值和意義,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
比如,在教學“圓的性質”有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汽車輪胎、自行車輪胎、旱冰鞋四輪,為什么都設計成圓的形狀,其中有什么奧秘,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例子來體會和感悟圓的性質,以及圓在生活中的影響,以此來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內容,從而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的預期效果。
三、 通過生活培養學生數學素養
1. 進行數學生活化教學,教師就是讓學生在生活中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數學,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計算問題,使學生對數學有正確的認知。因此,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定期組織學生開展數學生活化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和感受生活,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來鞏固和發展已學的數學知識,體驗和感悟數學在生活中的重大意義和價值。
2. 當我們面對一事物進行選擇時,不知所措,就會看到這樣的情境,既使我們選對了,在聽了許多人的意見后,就會出現錯誤的選擇,這就是“從眾心理”游戲效應,會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出現。但是,數學作為一門科學而嚴謹的學科,不能因為“從眾心理”而放棄自己的判斷。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在“模棱兩可”的數學判斷中獲取正確的答案的能力,使學生樹立自己的價值判斷。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不但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并且也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數學思維方式,以便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理念,根據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施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生活化教學方式,優化教學內容,使數學內容變得更加的直觀、生動、形象,來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和感悟數學在生活中的使用價值和重大意義,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以及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麗珍.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J].學周刊,2012(28).
[2]吳加忠.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實踐分析[J].考試周刊,2013(105).
作者簡介:
張國欽,福建省莆田市,莆田青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