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往相關的研究大都只偏向于從剪紙的花紋圖案、剪紙語言等進行固化靜態的傳承,不利于剪紙藝術的長期創新發展,筆者結合當下剪紙非遺傳承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傳承和創新兩個方面提出傳承的“活態化”,構建完整的雕花剪紙生態系統,注重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對雕花剪紙的“活態化”傳承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雕花剪紙;非遺傳承;活態化;生態系統
文化遺產往往是植根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環境,不同的地域文化,承載著各自獨特的人文歷史、民俗美學、民族發展等多元文化內涵。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一定要符合客觀規律,這些客觀規律包括藝術本身的特點、外在形式與內在意涵、歷史上的發展與變遷、當地的文化與經濟狀況和特色等,任何事物的發展和沿承只要符合它的客觀規律,都會長久不息的沿承下去,使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1]雕花剪紙是荊楚大地的民族藝術瑰寶,以其豐富的藝術語言傳承著古老文化和傳統思想。雕花剪紙的活態性由它的基本定義及其工藝特性所組成,而被閹割的以某種圖案花紋冒充的所謂"語匯"則只是一些相對固態化的東西,恰恰不在保護之列。一個出色的藝術家離世,人們往往對隨他而逝的技藝的痛惜甚至超出了對此生命離去的悲哀。足以見精絕的技藝可與生命同輝!名家去世了,他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而他精湛的技藝及思想理念則難以復制。所以簡言之,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雕花剪紙需要傳承的是高超的技能技藝和蘊含其中的思想理念,最關鍵的一點在于“活態性”原則,即可持續發展,構建完整的雕花剪紙生態系統,只有讓雕花剪紙具備一定的社會生活功能,將其連同它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空間一并保留,這樣才能存在并延續下去而不至于消亡[2]。具體應從傳承和創新兩方面來進行。
一、傳承
(一)廣泛傳播
對于荊楚雕花剪紙的普及應從學校、社會和相關政府機構三個方面來進行。在校園傳播方面,應從小學開始普及,并定期聘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與學生交流互動,舉辦雕花剪紙比賽、參觀雕花剪紙展覽等相關活動。除了在義務教育階段進行普及以外,還應在荊楚地區的大學開設荊楚文化與雕花剪紙的選修課,對相關藝術院系開設專業課。聘請非遺傳承人進校開設講座和工作室,吸納有興趣的大學生拜師學藝。在社會傳播方面,開展趣味性非遺剪紙與荊楚文化鑒賞的相關活動,提高民眾對荊楚雕花剪紙的了解和興趣。相關政府機構應定期舉辦形式各異的剪紙藝術作品展及剪紙非遺傳承人交流活動;開設免費的雕花剪紙興趣班;舉辦權威的荊楚雕花剪紙藝術比賽,除了給優秀的獲獎傳承人一定的金錢獎勵外,還對其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
(二)專業傳承
在專業傳承方面,應建設專業并可持續的雕花剪紙傳承隊伍。首先,對于已近古稀的傳承人,應采取保護性搶救,對其進行采訪、訪談、攝影,對其理念進行系統整理、對其創作實踐完整保留其影像及圖片資料。其次,對于年紀稍長的傳承人,相關政府機構除了提供一定的津貼外,還應定期聘請專家學者對其進行培訓,提高傳承人隊伍的整體文化素養。第三,對于未出師的準傳承人除了定期對其進行文化素養的培訓外,還應增加商業相關的培訓,用政策扶持鼓勵其創業,將雕花剪紙與市場相結合,與人民生活相結合。
二、創新
(一)打造荊楚非遺旅游品牌
雕花剪紙非遺傳承之路何去何從?目前擺在眼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走向純審美的藝術,二是研究解構其元素再與現代藝術設計結合,發掘其商業價值,增加市場競爭力。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將荊楚雕花剪紙與旅游業相結合實現荊楚地區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發展,打造荊楚旅游品牌,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相關政府機構應整合荊楚地區的傳承人和專家智囊團,合力打造荊楚雕花剪紙的品牌,而不是任由傳承人局限在自己的小工作室里坐井觀天、閉門造車。
(二)開發雕花剪紙創意衍生品
首先,可以將雕花剪紙結合包裝設計做成手工藝品。其次,可以將剪紙元素與現代藝術設計相結合,開發各類創意衍生品。比如可以從圖形元素和鏤空元素兩個方面來進行。在圖形元素方面,我們可以將其與手賬、書簽、明信片、玩偶等日常小物品相結合,只是我們在設計中運用傳統剪紙圖形時,不應滿足于簡單地搬用,而應該在深刻理解其寓意內涵和形成過程的基礎上傾注設計者的感情、理想,將其解構與重構,即對其形式進行提煉,再結合此產品的特點,融入現代氣息[3]。而在鏤空元素的運用方面,我們可以將其與燈具、果盤、桌椅等相結合,如下圖就是筆者設計的燈具。鏤空元素的運用能使作品的表現力得到加強,增加形式美感,特別是在一些特殊的燈光處理之下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光影效果。
三、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文化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失和傳承,已經引起各界人士的普遍關注。荊楚雕花剪紙要想可持續的“活態化”傳承,就必須結合荊楚地區文化,扎根人民和生活,構建完整的雕花剪紙生態系統,不管是剪紙作品還是傳統剪紙元素的運用都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品牌文化、不同層次的消費人群等都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味單純的加入一些傳統剪紙紋樣只會造成設計的同質化,甚至會產生陳舊并缺乏時代感的設計,無法感動消費者,也無法建立獨特的品牌文化,在剪紙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也是一樣的道理,對傳統剪紙元素的運用要加入自己的獨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風格,否則老祖宗留下的遺產總會有一天會花完的,只有將遺產拿來作為資本才能增值,不斷的傳承下去而不會擔心枯竭。
參考文獻:
[1]全曉男.從莊河剪紙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J].大連大學學報,2013,34(05):99-102.
[2]高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活態保護”[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07):127-130.
[3]李琳.淺析剪紙藝術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5,35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