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莉
摘 要: 陶行知先生的“創造的兒童教育”理論對當今社會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意義,本文主要從“創造的兒童教育”基本理論著手,論述了“六大解放”思想對當前語文課堂的啟示及應用。
關鍵詞: 創造教育 陶行知 “六大解放”
要進行創造教育,首先要明白,創造教育的主體實施者是學生,創造教育的目的是開發學生的心智,為社會培養出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因此,創造教育必須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符合社會的需要。那么如何進行創造教育呢?
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這篇文章中指出如何開發兒童創造力的六個方面:1.喚醒學生大腦,鍛煉其思考能力;2.解放學生的雙手,鍛煉其動手能力;3.擦亮學生的眼睛,培養其觀察力;4.放學生的嘴,讓他有說的自由;5.給學生以認識自己世界的空間;6.給予學生認識事物的時間。這即是所謂的“六大解放”①。
“六大解放”的提出,恰當地調動了學生多種器官的作用,為教師進行創造教育指明了方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地以“六大解放”為理論指導,有效地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才能。在具體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在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方法之下,合理安排語文教學活動。筆者結合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的方法,結合語文課堂實際和學生生理特點,提出如下教學策略:
一、喚醒學生大腦,鍛煉其思考能力
解放學生的頭腦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首要前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在封閉守舊的中國社會,“兒童的創造力被迷信、成見、曲解、幻想層層裹頭布包纏了起來,我們要發展兒童的創造力,先要把兒童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②。在當今社會生活中仍有一些守舊的、曲解的思想在社會上傳播,阻礙兒童創造性思維的開發。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從自身出發,拒絕向學生傳遞封建迷信思想,以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感染學生,使學生擺脫生活中的那些守舊的僵化的思想桎梏,避免陷入誤區。語文課程是與生活緊密聯系的一門課程,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做到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在課堂中真正發揮學生的想象,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譬如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紫藤蘿瀑布》這篇文章,僅僅靠書面文字這樣描述紫藤蘿瀑布,“從未見過開的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知識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③。雖說課文用文字描述了一幅美麗極致的紫藤蘿場景,但是如何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自己心中的紫藤蘿場景,這不僅需要教師通過聯系日常生活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而且需要學生有豐富的日常積累。學生在日常所見瀑布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在腦海中形成自己認為的紫藤蘿瀑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閉眼睛發揮想象,然后由教師誦讀這段描寫紫藤蘿的語段,讓抽象的文字與學生腦海中儲存的瀑布場景相匹配,在腦海中構造出自己所想的紫藤蘿瀑布的場景。學生結合日常所見的瀑布進行合理的想象,同樣可以使他們如同身臨其境一般。在類似這種課文的講解時,語文教師要多給予學生發揮創造想象的契機,充分開發他們的大腦。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腦海中的那片圖畫,從而不但可以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可以得到鍛煉。
二、解放學生的雙手,鍛煉其動手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做不僅在學習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在教師教學過程之中占據同等重要的位置。他曾提出“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的理論思想,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書本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勇于嘗試,只有學會親自動手實踐,才會有新的發現。認真查閱外國著名科學家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們都有相似的經歷,就勇于動手發現這個世界,而中國孩子的雙手已經被家長和教師束縛,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即使再給他們想象創造的空間也難以飛翔。
面對舊民國時期教師死教書,學生讀死書的情況,陶行知提出創造教育的核心在于行動,只有行動了,才有機會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種思想對當今的語文教學也是有益的。例如,對于一堂語文課來說,教師要做到的不僅僅是傳播課本上的知識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學的知識真正應用于社會實踐當中。在面對一些散文、詩歌時,語文教師不妨讓學生嘗試著用此種文體進行創造,最后再分享給其他同學。在上古文課時,教師不妨由學生作為主導,讓他們查閱那些古音字詞,然后分小組翻譯,教師在此時只需糾正學生的錯誤和不足。在教學一些有趣的小說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挑選一組學生認為最有趣的片段,然后組織學生在班級進行現場表演,如此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而且讓學生在很快樂的環境下輕松地掌握住所要學習的內容。同時在課外,教師留作業要轉變那種死板的作業模式,語文課終究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它與社會緊密相關,學習語文的最終結果是要適應時代的發展、為社會服務的。所以在課下,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進行一些調查訪問,或是演講報告之類的活動,不僅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而且開發他們的創造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可以通過互聯網,圖書館查閱一些有關課文,作者的資料以豐富自己知識儲備。學生動手做的過程,是他們主動接受知識的過程,這要比“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更有效果。
三、擦亮學生的眼睛,培養其觀察力
眼睛是心靈之窗,而今,隨著社會競爭壓力不斷增大,學生的課業壓力不降反增,他們那明媚的雙眸變得呆滯,社會的高速發展使這些孩子不得不變成全能人才,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于是他們與社會嚴重脫軌,最終只會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小書呆子”。這樣的教育不能讓孩子學有所用,是在做無用功,而且給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導致他們不喜歡學習。
如何利用語文課,解放學生的雙眼,讓他們充分挖掘潛能,是每個語文老師必須考慮的問題。語文教學不單是局限于課堂教學,語文課是涉及面較廣的課程,它的目的是讓孩子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是學生最頭疼的事,追究學生寫不出的原因,主要是沒有親身實踐,所以,要主張學生主動地接觸社會,感受大自然,只有親身體味,才會用心寫出好的文章。譬如,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假日期間組織學生到街上進行義務勞動,這不但可以教會學生愛護環境,感受到勞動的辛苦,對學生德育和寫作能力的培養也是很好的機會。朱自清先生的《春》是初中語文的必學篇目,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帶領學生感觸大自然的美妙,讓學生放眼感受那“紅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的花海世界,在春風的撫摸下,用心傾聽春天的聲音,也是對學生心靈的一種洗滌。學生在用心觀察中形成自己的判斷力,因而為創造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一些戲劇、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這對于語文教學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語文教師可以適當使用多媒體教學,通過讓學生觀看這些視頻,更加形象生動地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此學生輕松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拓寬眼界,豐富情感。
四、解放學生的嘴,讓他有說的自由
語言是人類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際工具,學習語文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社會實踐當中大膽提問,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因此,在教的過程中,教師要勉勵學生勤動嘴,讓學生學會大膽地發問,敢于表述自己的觀點。譬如講《背影》這篇文章時,父親爬過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場景感人至深,但有的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父親不應該爬月臺,這是觸犯了交通規則的。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首先應該做的不是批評孩子,而是表揚他,因為他真正的在動腦思考問題,而且有自己的見解,又勇于表達,隨后老師以自己的觀點供學生參考。同樣的問題可以在班級內針對社會熱門話題定期組織辯論賽,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辯論中反復提問和辯駁,充分開動大腦與嘴巴,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在課外語文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舉行一些詩歌朗誦會,朗誦的詩歌可以是名家作品,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所寫。在這種自娛自樂的環節中,學生不僅能夠輕松地掌握住詩歌朗誦的技巧,而且能夠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對于他們整體的個人綜合素質是一個明顯的提高。
五、給學生以認識自己世界的空間
陶行知先生把以前的封建腐敗的學校比作鳥籠,鳥兒在籠子里的時間長了,盡管打開鳥籠,讓它們自由飛行,但發覺它們早已喪失飛行的能力。因此,他提出只有給予學生發展空間,他們才能通過自己的認知,不斷地擴大眼界,挖掘自己內在的創造潛能。如果把教育僅僅限制在學校的狹小空間,忽略社會的教育作用,其結果只能造就出一群重知不重行的書呆子。語文課文的選編涉及古今中外的各個學科,如果學生僅僅局限于書本,學到的知識何時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語文教師要教好語文課,首先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對事件廣闊的見解,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學習以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其次就是鼓勵學生從課本的牢籠中解放出來,接觸社會,感受大自然,創造出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有句話叫“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在他們這個朝氣蓬勃的年齡,不應當每天學校、家里、補習班三點一線,而應該開闊視野,只有讓他們見得多,思想才會開闊,眼界才會放寬,飛得才會更高更遠。學習語文這門綜合課,不僅要打好課本中的內容,還要做好課外的學習,語文教師要多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調查,或是春游踏青,在社會中體驗人生的千姿百態,融入大自然的懷抱。
六、給予學生認識事物的時間
受當今高節奏的社會生活的影響,學生在學校時排滿了課程,筆者在本市中學調研時,親身體會到這種快節奏的生活,學生從早晨六點開始,晨讀,到吃飯手中都不離重點字詞本,連學生吃飯的時間也要占有,這樣緊逼,學生掌握知識就真的掌握得好嗎?另一方面是家長的緊逼,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孩子就像是可憐的鴨子,不停地往肚子里填食物,這樣孩子能消化得了嗎?長期這樣下去,孩子稚嫩的肩膀又怎么能受得了如此重壓呢。在他們最好的年齡本應是好好享受美好時光的時候,卻被中國的這種教育模式壓得喘不過氣來。學生夜以繼日地學習哪有時間感知社會接觸自然,這就好比趕路,一路忙著追求自己所要得到的東西,卻失去欣賞沿途最美麗的風景,學生只顧一味提高成績,無暇感知社會冷暖,更別提發明創造了。為此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智力的開發,更要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進行適當的開發和培養,合理地發掘學生的各種潛能,促使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在課下要給予學生充沛的自由支配時間,課后作業不要是固定的默寫,要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興趣,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研究表明,學生通過參加實踐活動有助于他們及時的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只有發現問題才能開動大腦創造,所以解決問題的過程在于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過程。學校和教師應積極組織建立興趣小組,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語文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在班級組織興趣小組或是交流會,通過教師的恰當引導促進學生興趣愛好的合理開發,鍛煉學生形成良好的創造性思維,增強學生的互助合作意識,唯有如此才能造就學生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的形成。
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本質在于創造,然而,培養創新型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共同努力,語文教師不但在課堂中要教給學生基礎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互助,學會生存,最后學會做人,從而培養出全面發展為國家所用的社會新人。
注釋:
①阮素蓮.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與兒童創造力培養[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1).
②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325.
③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中心.語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7.
參考文獻:
[1]金林祥.二十世紀陶行知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78.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323.
[3]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中心.語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7.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325.
該文章系周口市哲學社會科學2017年度調研課題《創造教育理論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關系研究》,課題編號:LZKSKDY-41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