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訓練是困擾教師的難題,如何解決?根據新課標要求,依托課本,進行開放而又有創新性的課程開發,使老師成為課程的開發者,開發適合學生的寫作課程;使學生成為課程的受益者,在新課程中提高寫作興趣,提升寫作水平。
【關鍵詞】課程開發;依托課本;作文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直以來,我們語文教材作文的編排上受到一線教師的吐槽,比如作文訓練體系不明確啦、作文訓練的重難點不明晰啦、習作與單元課文學習相脫離啦等,這就造成老師指導習作有難度,學生習作表達愿望也不強。在教學中,我試圖對作文訓練進行改革,一是迷信教材,二是自身理論水平有限,習作訓練總是圍繞課本轉,成效不明顯。作文訓練沒有針對性,訓練的重難點得不到解決,學生一提起寫作文就頭疼。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問題得不到解決也讓我十分頭疼。
2011版新課標出臺后,我驚喜地發現新課標上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當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現實生活的變化,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這段話讓我茅塞頓開,我開始以課本為依托,進行作文課程的開發實驗。
一、開發作文題材,豐富學生生活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的生活單調,加上沒有自主觀察的習慣和能力,寫作文就是一個苦差事。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二年級開始,我和班級家長委員會一起制定每學期的活動——郊游,讓學生和大自然親密接觸,是寫景作文的最好素材;參觀博物館、名人館等,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了解建筑物的構造,是寫建筑物最好的素材;家長講壇的開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對不同的爸爸媽媽有別樣的了解,是寫人記事的好素材;學做家鄉菜、到同學家串門、周末睡衣會等活動鍛煉學生動手能力、與人交往能力,還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到敬老院去、到福利院去,和老人、殘障孩子一起過一天,體會到老人、殘障兒童的生活不便,激發學生愛心助人的同時也為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和合肥市義工團一起捐款捐物、到貧困山區需要資助的孩子家里生活等活動,讓學生有了一雙觀察社會的眼睛,對社會現象有了自己的思考;班級新聞發言人、學生講壇等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積極關注社會熱點,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了初步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班級讀書會、星期日跳蚤市場、每學期學習圖書交易會等的開展,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鍛煉綜合能力;暑假、寒假的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打開一扇融入社區、社會的門,孩子的生活從此不再是單 線條。
多元化的課內、課外活動為學生打開了視野,為學生寫作提供了大量的內容和取之不盡的素材,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既鍛煉了適應社會的能力,又提高觀察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學會思考、積累。
二、開發訓練渠道,抓片段仿寫促學生寫作技能的提高
在教學中我發現,每單元的作文訓練僅僅讓學生會寫一種類型的文章,對學生一些亟待解決的寫作難點訓練不到位。而課文中往往有許多精彩的片段恰恰是解決學生寫作上難點的范文,對學生寫作訓練是非常有幫助的。于是,我把平時的寫作訓練點落在片段仿寫上。
三年級上冊《第八次》這篇課文,作者在描寫蜘蛛8次結網時,運用了詳寫與略寫的方法,我針對學生作文中主次不分、啰里啰唆的現象進行詳寫與略寫的專項訓練,通過片段仿寫《撿豆子》《系鞋帶》《洗碗》《踢毽子》等,訓練學生詳寫一次動作,略寫其他。學生通過仿寫訓練,了解詳寫與略寫的不同,在作文中自覺改正自己寫作上主次不分的問題。
《荷花》是一篇文質皆美的名篇,在這篇課文的結尾,葉圣陶先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與小魚、蜻蜓之間發生對話,文字特別優美,是訓練學生寫好想象文章的絕好范例。學習這篇文章后,我抓住這段描寫,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悟,再進行片段仿寫,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雨中的水珠、一片雪花、池塘邊的一株柳樹、春天里的一棵小草、夜晚的小青蛙等,與周圍的景物發生關聯,進行對話。學生經過這樣的訓練,知道在景物描寫的文章中如何通過想象抒發情感,達到情景交融的寫作目的。
《天安門廣場》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按方位順序描寫建筑物的范文。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不僅按方位順序介紹了天安門廣場上的建筑物,還抓住清晨的升旗儀式和節日廣場歡樂兩個典型場景進行描寫,突出天安門廣場的特點。在作文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寫建筑物作文時,往往把建筑物的結構、用處交代清楚就結束了,文章總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我也不知道如何指導讓學生把意境表達完整。通過教學《天安門廣場》這課,我和學生明確了典型場景描寫可以突出建筑物特點。于是我抓住典型場景描寫這個點,訓練學生進行《我的校園》《小區廣場》《逍遙津公園》等文章典型場景的片段描寫,指導學生抓住校園升旗儀式、放學、早讀的典型場景寫出校園的嚴肅活潑的特點;抓住小區廣場清晨老人小孩鍛煉、傍晚人們匆匆回家相互招呼的典型場景突出小區的生活情趣……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明確抓典型場景描寫突出建筑物的特點,從而達到讓讀者對建筑物的印象更加深刻的目的。
片段描寫訓練篇幅不長,學生不反感;片段寫作訓練點集中,訓練效果顯著;片段仿寫訓練時效性強,能集中解決學生寫作中出現的問題,比整篇作文訓練更能有效提高學生寫作技能。通過對片段仿寫的課程開發,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寫作中的困難,高效精準地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
三、開發作文批改方式,教給學生自主評價的鑰匙
傳統作文批改方式是老師精批細改,學生只看分數,老師很多批改是做無用功。我想,與其做無用功,不如將批改的權利下放,讓學生成為自己作文的第一審查者,在批改自己作文的過程中,學會自主評價的方法。
“授人以漁”,就是要教給學生批改作文的方法,方法從何 而來?從課文中來。每學完一篇課文,我都會和學生進行這樣的討論:你覺得這篇課文有哪些好詞句值得你學習?這篇課文哪些好方法值得你去運用?這篇課文給你哪些好的啟發?學生通過這樣的討論,就會關注課文的好詞句、好方法,會自覺把從課文中學來的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這只是我訓練的第一步。
寫完一篇作文,我都要學生完成這樣一個表格,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初評。
學生通過這樣的表格,對自己的作文有一個初評,然后老師再進行講評,學生的印象就深刻了。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初步學會對作文進行自評的方法。這是我訓練的第二步。
除了學生自評之外,每篇作文我還會把一些有突出問題的文章單獨拿出來讓學生互評、集中點評,通過實物投影儀,對學生的文章進行現場修改,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確一篇好作文的標準,了解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這是我訓練的第三步。
通過這三步訓練,學生有了自主評價的鑰匙,學會發現解決作文問題的基本方法,修改作文對老師和學生都不是一件痛苦的事。
進入四年級后,學生迷上QQ聊天,于是,我和學生約定周六晚上7—8點進行作文點評。我把批改中有問題的一篇作文發到群里,由學生一起討論(學生把這樣的批改方式成為搶沙發)。通過我的引導,學生逐步發現問題,提出修改意見,大家集思廣益,一篇文章就修改成功了。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一步步學會評價自己和他人的作文,并且在自己寫作中會有意識地避免犯類似的錯誤。
通過對作文修改方式的課程開發,作文修改權利下放,學生掌握自主評價的鑰匙,使學生成為自己作文的主人,以評促寫,學生的寫作水平明顯提高。
四、開發作文發表方式,提高學生寫作興趣
隨著寫作興趣的增加,學生已經不滿足于欣賞自己的文章了,我在班級組織“寫作小組”,進行“循環日記”的嘗試。學生自主結合組成寫作小組,可以每天寫一篇,進行循環寫作;也可以商量好一個主題,進行接力寫作。一段時間后在班級進行公開展示,接受同學們的“評頭論足”,評出優秀寫作小組,頒獎狀證書。學生在循環日記的寫作過程中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班級“循環日記”成了最搶手的書,大家爭相借閱。
每學期期末,我都會把學生優秀作文、周記、日記結集,配上精美的插圖,分類編輯,形成作文集,找廣告公司出版,人手一冊。每當發作文集的時候,就是全班最興奮的時刻,學生們都在作文集中尋找自己的文章,找到了就大聲向其他同學炫耀,看到其他同學有趣的文章還會交頭接耳地議論并發出快樂的笑聲。作文集讓學生享受到文章變成鉛字的快樂,讓學生體會到發表文章的樂趣,提高學生寫作興趣。
平時,我還會結合閱讀教學、班級主題教育讓學生寫專題作文。比如教師節到了,我會讓學生寫贊美老師的詩歌、作文;“三八”節進行“媽媽贊”活動……我及時把其中優秀作品集中起來,通過專刊的形式發布,張貼在班級公示欄里。
上完《第一次抱母親》后,我又進行了親子作文寫作,學生寫《我的媽媽》,家長寫《我的母親》。活動結束,我把家長的作文和學生的作文一一對應,形成親子作文專刊,促進學生和家長的相互了解,也讓學生通過家長的作文,學習寫作思路和方法。
多種作文形式的嘗試,學生形成了愿意寫、樂于寫的良性循環,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依托課本,進行開放而又有創新性的課程開發,老師成為課程的開發者,開發適合學生的寫作課程;學生成為課程的受益者,在新課程中提高寫作興趣,提升寫作水平。作文課不再是老師最頭痛的課程,寫作文不再令學生色變,讓寫作真正成為學生快樂的源泉。
作者簡介:陳瑋瑋,1969年生,女,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中學小學部教師,小教高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幼小、初小銜接。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