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燕
【摘 要】教學內容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體驗數學、感受數學;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利用問題情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學形式、方法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關鍵詞】密切聯系 生活實際 生活經驗 已有知識 身心發展
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這段論述給小學數學教學指明了一條有效途徑和一種科學方法。筆者在14年的實踐教學中,認真貫徹新課標的理念,深刻體會到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從而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下面談談本人在教學中的一些初淺認識:
一、學生主體,教學內容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現代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兩種。機械學習是一種形式上死記硬背的學習,它只能使學生獲得虛假的知識。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學習,它可以使學生獲得真正的知識。這種知識是有心理意義的,它能有機地納入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去,成為“我的知識”。美國當代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小學生學習數學前總是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及知識積累,即使是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也已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雖然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是離散的、不連續的,或如通常所說的是一個一個有限的知識點,而這些正是學生學習的認知基礎。同時,如果教師的教學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則可以使學生感到親切、可信,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形成情感動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知識背景,即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并努力創設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活動,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理解數學。
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有興趣
數學學習要成為一種有意義的學習行動,需要有激勵學生去學習的內部動力,這種內部動力能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為了滿足這種需要,教學時,教師要結合他們已有的生活體驗,設計富有情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感受數學,體驗數學。
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這一課時,該課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受和理解集合、公倍數這些知識點,從全家的休息日導入,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景,“九月份,園園的爸爸每隔三天休息一天,媽媽每隔一天休息三天,園園周六、周日休息,他們要一起去看望外公,選哪些日子比較合適?”學生們對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倍感親切,因而興趣大增,內需就促使他們去主動尋求答案。這時我又提議同學們一起來玩涂色游戲,在父親、母親和園園的休息日上涂不上同的顏色(或記上不同的記號)。在涂色的過程中,學生發現有一些特殊的日子涂上了兩種顏色,甚至有的日子涂上了三種顏色,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去思考和探索,通過仔細觀察,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原來,這些特殊的日子是他們其中兩人或三個人的共同休息日,也就是兩個或三個集合的交集。看似深奧的道理,就這樣春風化雨般地慢慢融入了學生的思維中,這樣做的過程實質上是把現實問題“數學化”和構建數學模型的過程。這樣做由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興趣濃厚,解決問題的意識、方法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的心中,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2.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利用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有效率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把兒童在教學中的發展分為兩個水平。一個是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運用已有的知識現在就能獨立完成所提出的智力任務。第二個水平是借助于他人的啟發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在這個水平上,兒童還不能獨立完成任務,但是在教師的啟發、幫助下,在集體的協作中,或者通過摹仿,經過一番努力,就能完成任務。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那么新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固著點間的“潛在距離”就可能太遠或太近,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的發展,都屬于教學資源的浪費,因而教學效率也必定不高。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表明,他們恰恰就是在這兩者之間把握好“適度”兩字。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十分重視學生的已有知識,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舊知識間的“距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在學習了一位數乘二位數的乘法后,教材里有這樣一道習題:填“>,=,<”,并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12×3○13×2
14×5○15×4
16×7○17×6
學生首先會用豎式計算出左右兩式的結果,再填上“>,=<”,這是每一個學生都能獨立完成的,但教材的目的是要學生通過表象去發現規律。學生很容易發現左右兩式的不同之處是第一個因數的個位與第二個因數交換了位置,但為什么左式就總大于右式呢?我提示學生通過豎式去觀察乘積的個位和十位,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發現了乘積的個位相同,十位總是左式比右式多1,我又趁熱打鐵,引導他們再寫出幾個這樣的例子:13×4○14×3;15×6○16×5等,再鼓勵他們自己“創造發明”,能否把十位改成2,3,4等,學生的思維開始慢慢成熟,由最初觀察表象到發現本質規律再到“創造發明”,教師的啟發引導給學生創造了又一個“最近發展區”,使學生在智力的階梯上又前進了一步。
二、課堂活力,教學形式和方法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
人也只有在樂觀快樂的情感中,智慧和才華才會充分發揮出來,我們教師在自己的平時教學中,要始終設法求變,讓學生的學習生活能夠輕松、樂觀、快樂起來,能夠讓學生明白:學習是為了快樂的生活,所以學習本身應該是快樂的,認識到學習是一種快樂的智力勞動。所以作為教師,不僅要考慮這項活動的目的性,而且要考慮這項活動是否符合兒童的個性,是否符合兒童的需要。只有符合兒童個性需要的活動,才可能使兒童具備主動積極的精神、愉悅輕松的心情。我們的數學課堂要研究學生,發現學生的需要和問題,把學生最感興趣的知識作為切入點,將學生的認知能力發揮到最佳狀態,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的思維、個性及世界觀,讓學生始終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者。
1.利用學生“好玩”心理,在活潑游戲中,激發學數學的高熱情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設計一些游戲、競賽、觀察、操作等活動,同時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既動手,又動腦,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思維的發展。“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傾向。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
例如,在教學“辯認方向”時,我組織學生到室外上課,低年級的孩子最喜歡上的就是室外課,現在看見數學課也能到室外去上,自然是歡呼雀躍。我先從正對著校門冉冉升起的太陽入手,讓學生體會東面的位置概念,接著再教學與東相反的是西,面東伸直雙臂,右手指的是南,左手指的北,這樣,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左右”過渡,學生很快就弄清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我又 設計了一個游戲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在操場上用石灰粉畫了一個大大的圖(示意圖如右),四個箭頭分別指向東南西北,玩游戲的學生則站在中間的大圓中,老師喊“東”、“南”、“西”、“北”的口令,學生就向著那個方向的箭頭所指的小圈子里跑去,誰最慢到達小圈子,誰就輸了。這個游戲既檢查了學生的新知掌握情況,又能反饋出每個學生的動作敏捷性,這堂課所有的學生都很投入,知識鞏固率達到99%,收到了室內課無法達到的效果。
2.利用學生“好勝”心理,在緊張競賽中,提高學數學的積極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 所以在課堂上,我經常會以競賽的形式來組織教學,讓他們在愉快活潑的氣氛和享受成功的喜悅中鞏固和運用新學的知識。換句話說,在為創設或組織實踐活動時,競爭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率,能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好勝心、上進心和榮譽感,也能激起學生成功的欲望。經過競賽,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欲更增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會大大增強。
如,在上“一位數乘多位數的乘法”練習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登山比賽。我把全班同學分為四大組,每一組發一張登山模擬圖。這張圖是從二泉到惠山頭茅峰的路線圖,途中每隔一斷設有一個障礙,必須算對一道題才能通過,并且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可以得到不同的加分。比賽中,全班同學緊張而又興奮,整個比賽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使同學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獲得了樂趣。
3.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學數學的成就感
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發他們創造活動的誘發劑和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原動力。好奇是調動一切感官積極參與學習的動力,是產生求知欲的前提。基于這一點,好奇心和創造能力是緊密相聯的。好奇心不僅是激起科學家、發明家不斷進行鉆研與創造活動的重要品質,而且也是學生主動觀察事物反復思索問題的強大內部動力。學數學就是“做數學”,“做數學”的特征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數學的實踐活動,即一定程度上手、眼、心三者積極地參與發現工作。我們的課堂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感和成就感。
在學習“多位數的加法”時,我給每一個小組發了一張北京到上海的鐵路路線圖,標出途徑的主要城市和每個城市間的距離,讓同學們跟著王叔叔一起騎車去旅行,每到達一地就算出王叔叔已行的路程,再拿出教師發的紅線段貼在這一段路上,表示已經騎到那了,學生們饒有興趣地跟著教師一邊計算一邊操作,調動了積極性。
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設計一些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才能激發學生對教學過程本身的興趣,才能使學生主動地去探索,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樂于學習數學、充分理解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