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彬

【摘 要】高中數學知識點繁瑣、難度較大,課堂教學相對枯燥且乏味,造成教學效果不理想。很多數學教師進行針對性研究,并嘗試應用很多教學方法,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本文中筆者以自身教學經驗為出發點,探討如何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構建優質高效的探究課堂。
【關鍵詞】高中數學 優質高效 探究課堂
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構建優質高效的課堂模式已成為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現代社會需要不斷創新,高中數學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式,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引入新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中主要探討構建高中數學探究課堂的方法。
一、探究式數學課堂概述
1.概念
探究式教學主要是指探究活動,其主要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相互協作能力,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既是教師在了解學生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求,在教學中進行場景引入,如數學課堂上生活場景的引入,先引起學生共鳴,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探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得出結論的一個過程。
2.原則性分析
創設探究課堂時,遵循以下原則:開發思維性。探究式教學尊重學生主體性,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以此為基礎不斷創新;激發性。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特點開展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求知欲;合作性。
3.重要性分析
探究課堂有著鮮明優勢,對教學有著重要意義。采用探究式教學有利于突出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實現角色轉變;其次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探究,互相補充,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模式下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提高教學質量。
二、構建優質高效高中數學探究課堂的措施
1.創建情境展開研究
數學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探究性,但以前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這點,為提高學生成績,教師會選擇給學生灌輸相關知識。教學改革中重點強點數學的探究性,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然后通過各種方法進行探究。教學中可以根據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出知識點,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任意三角函數”知識點講解時,可以依托情境教學進行講授。通過舉例激發學生想象力,活躍課堂氛圍,通過彈簧振子、四季變化等讓學生理解三角函數本身就是數形結合的產物,這也是三角函數最本質的地方,通過此種方法可以實現課堂的優質與高效。
2.利用題目探究問題
新課改要求數學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但實際操作中部分教師對此理解錯誤,錯誤的認為教學過程中應該照顧所有學生學習興趣,如果學生不感興趣,教師就不應該按照強行教授數學知識。各種解題技巧不能生搬硬套,而是需要靈活運用,此部分以三角函數為例進行論述。
例 求證sin8β+cos8β≥1/8
解析 根據題目中已知條件可以判斷,此題目主要考察sin2β+cos2β=1的關系式,其中和等差數列存在一定的關系,sin2β、1/2、cos2β三者構成等差數列。我們可以直接設sin2β=1/2-d、cos2β=1/2+d,且-1/2≤d≤1/2,在原式中代入兩式,展開各式合并同類項后,直接驗證結論。
這道題目如果使用常規解法,整個解題步驟將會異常繁瑣,解答中容易出現問題,影響解題效率,占據大量解題時間,直接對數學成績產生影響。而引入參數后,復雜問題簡單化,提高解題效率。但如果不掌握此技巧,解題難度就變得極大。
3.結合教材進行探究
圓的標準方程知識點教學目標是理解并掌握圓的標準方程及推導方法、熟練寫出圓的半徑與圓心坐標,根據已有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利用其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該知識點的學習重難點為掌握標準方程、理解坐標法基本思想;根據不同條件推算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1)知識回顧。提出問題:圓是什么?初中階段圓的定義是什么?如何確定圓?
學生經過思考后給出答案:平面內與定點據點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其中圓心與半徑是確定圓的要素;平面內一線段繞一個端點旋轉360°,形成的圖形就是圓。
(2)新知識點。問1:依據初中階段圓的定義及兩點間距離公式|AB|=,請同學們計算出圓心在原點,變徑r的圓的方程。
學生相互討論探討后,得出如果圓心處于原點,意味著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是r,設圓上任意一點作為為(x,y),簡單推導得出x?+y?=r?。
問2:如果圓心不在原點,而是在點C(a,b),半徑同樣為r,請計算圓的方程,如圖4-1所示。
教師:我們假設圓C上任意一點M(x,y),則|MC|=r,圓上所有點集合P={M||MC|=r},得出(x-a)?+(y-b)?=r?。
圓的方程借助三個獨立條件a,b,r即可獲得。計算得出原的標準方程為(x-a)?+(y-b)?=r?。
師生共同參與,教師通過問題引導,推出知識點概念定義,整個探究過程中加深學生記憶,深化理解。
三、結語
總的來說,為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充分了解學生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創設合適的教學場景。
參考文獻
[1]季順華.對高中數學多元化教學的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05):112.
[2] 丘立峰.課堂組織藝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 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3(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