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交際理論涉及語用學研究的各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語用學整體框架和模式。交際法采用了語用學語境的理論,并結合了心理語言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對我國語言教學尤其是外語教學這一塊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將基于交際法理論,通過簡述優缺點,剖析交際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并提出其在教學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交際法 對外漢語 教學運用 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141-02
語言是信息的載體,是交際的工具。學會一種語言,不僅需要學會語言的使用規則和語言形式,還需學會將它在實踐用進行具體運用,以達到自由交際的目的。由于語言系統和語言思維習慣的不一樣,這導致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就對外漢語教學來說,應在教學中向學習者提供更多的使用漢語的場所和機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深對漢語的學習,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解決問題的交際活動。
一、交際法理論及優缺點簡述
交際法又稱“交際語言教學”,它是一種以語言功能項目為綱、著重培養交際能力的教學方法,其核心是把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來教學和使用,而不是把教會學生語法規則和零碎的詞語用語作為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交際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語言獲得的實踐性,使學生能用所學的語言與人交流,獲取信息,形成交際能力。由于交際能力常常被認為是運用語言來完成各種功能或表達各種意念的能力,所以交際法又稱為“意念—功能法”或者“功能法”。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語言學家Hymes首次在《論交際能力》一文中提出了語言交際能力的學說。此外,辛克萊和庫爾特哈德的語篇分析學說、威爾金斯意念大綱理論也對交際教學法理論的發展和推動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國最早研究并引進交際語言教學理論體系的學者李筱菊教授,其發表的文章《為交際教學道路辯護》被學者視為20世紀80年代國際外語教學改革的代表作之一。
交際法的引入豐富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從優點來說,交際法具備交際性、真實性、適宜性、互動性、實踐性等特點,它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中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而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索學習課程內容,借此來培養學生們學以致用的創新意識。在教學時,交際法要求課堂組織形式多樣化,使用交際情境來促進學生們的學習意識。在這些情境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機會大量增加,可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針對學生的不足之處進行及時整改。從缺點來說,交際法在實際教學中存在排斥機械練習的現象,但是在語言的學習中,機械練習同樣是促進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此外,相對于其他教學法來說,交際法對教師的素質存在較高的要求。教師需要了解學生所在國家的國情、語言習慣及風俗。如果教師達不到相關要求,會讓交際法的效果大打折扣。從總體效果來看,交際法的優點是要遠多于缺點的。
二、交際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
1.教學目標方面。交際法能讓人們更清晰地認識到對外漢語的教學的基本目的是讓學習者具有使用漢語進行語言交流的能力。要達到這一目標,學習者必須具備相應的交際能力。首先為語法能力,要掌握漢語的相關規則知識。其次為社會語言能力,要了解中國的相關習俗、禮節、文化等等,以及在不同的社會語言環境中恰當地了解和表達語言的能力。再次為語篇能力,要根據不同的題材把語言形式和內容結合起來。最后為策略能力,指學習者為能順利完成或提高漢語交流效果所適用的有效技能和方法。
2.教學內容方面。需進一步突出對外漢語教學的實用性。通過對課程內容的學習,使學習者能夠基本達到語言交流,及獲知語言信息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漢語交際為主,適宜地采用交際性教學原則,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師應為學生創造一個真實自然的語言學習環境。根據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通過言語交際活動,選擇與其能力相對應的漢語進行交際講解,培養學習者的漢語思維,讓他們用漢語來理解和表達相關事情。
3.教學方式方面。從教學法來說,教學方式是達到對外漢語教學目標的手段,不同的教學手段能滿足不同教學目的的需要。交際法受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的影響,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這就意味著在教學方式方面要多樣化,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小組討論等方式,要正確處理和充分利用師生間的互動關系。不管是語音詞匯、語法漢字方面的講練,還是聽說讀寫綜合技能的培養,都是師生雙方互動,而不再是單一方面的講解。這種互動將帶動課堂氣氛,讓師生都以一種愉悅的心態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在這種語言交際情境中,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的疑難問題,對開闊學生的思路、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有著積極意義。
4.考試測評方面。考試的項目和內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效果。在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的對外漢語教學考試中,一般來說,客觀題的分數要高于主觀題。但是因客觀題(主要指選擇題)存在一定的猜測性,往往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習者的語言能力。這在對外漢語的口語考試中表現尤其明顯。因此在考試中,教師應借用交際法的相關特點,設計一些能展示學生語言交際水平的主觀題,通過對語言交流的適宜性、是否達到語言交流的具體目的等來考察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三、交際法在教學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
雖然交際法在對外漢語教學方面有著重要影響,但是因其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依然值得教育工作者在使用時要注意揚長避短及正確使用。
1.以教材為參考資料,但不過度依賴教材。目前對外漢語教材品種較為單調,且大多數教材都以語法結構為主要內容,而不是從交際功能的角度進行編排,因而會忽視對學生話語能力、交際能力的培養。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時,應將教材作為教學的參考資料,根據課堂內容及時融入交際學等多種教學理論,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而不是照本宣科過度依賴教材。
2.提升教學能力和個人知識素養。交際法對教師要求較高,在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中,要求教師必須進一步提升自我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加強教學能力,要掌控課堂氛圍,注意教學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在交際語境中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針對性的指導意見,讓學生在課堂中不僅得到語言的交際,還要得到漢語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積累。
3.因材施教,引導學生正確交際學習。學習語言的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參與的過程,如果心理障礙小,樂于主動使用所學習的語言去參與交際活動,語言學習能力必然得到加強。但對多數學生來說,容易局限于自己狹小的語言環境,而不愿參與到其他社會語言環境,這就限制了學習者們的交際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將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和社會語言環境緊密結合,鼓勵學生敢開口、多開口,因材施教,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耐心引導他們努力戰勝自我,主動交際。
對外漢語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還要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達到交際目的的能力。在這一目標面前,交際法起到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在今后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繼續充分發揮交際法的長處,使之更好地為對外漢語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 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 李雪梅.對外漢語教學法簡析[D].鄭州大學,2012.
[3] 李予軍.交際法研究在中國[J].外語界,2002(02).
作者簡介:劉峪誠(1994-),男,湖北大冶人,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與新聞傳播學院2016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