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艷波
摘要:數學知識通常都來源于實踐,并且最終也要應用于實踐才能夠體現出其真正價值,由此,新課程標準就對數學學科教學提出了相應要求,即任課教師不僅需要致力于傳授基本數學知識,更要在培養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方面投注較多精力。具體到高中階段,各數學教師就有必要在上述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加強相關探索研究活動,從而借助科學有效的措施展開優質教學,促使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大幅度提升。
關鍵詞:高中數學;數學知識;應用教學
一般而言,進入高中階段,隨著數學知識抽象性顯著增強、教學難度進一步提升,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不免就會遇到更多的阻礙與困難,且在鍛煉提高自身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環節體現得尤為明顯。面對這種情況,數學教師首先需要充分認知一點,即依靠傳統落后措施,通常難以高效完成既定學生培養目標,甚至還會對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造成不利影響。由此,實際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高中數學教師就有必要充分了解所教學生當前的知識應用水平、學習潛力等,并據此探索科學措施,有效推動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發展。
一、優化學科儲備,夯實學生數學知識應用基礎
一般而言,很多高中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都有所欠缺,而最為基礎的原因在于,他們缺乏豐富的基礎知識儲備,解決數學問題時無法準確探知相對應的考察內容。由此,實際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高中數學教師就有必要著意引導學生加強知識學習,以優化自身學科儲備,有效夯實學生數學知識應用基礎,為其相關能力發展增添良好助力。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等差數列》相關內容過程中,我刻意在基礎教學方面增加了力度,意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吸收本課數學知識。首先,在正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之前,我基于“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的概念”“等差中項與等比中項的概念”等數學知識向學生提出了系列問題,要求學生在預習學習中自主探索解答。接著,進入教學課堂,具體講課過程中,我基于對學生的了解而選用了游戲、合作探討等科學方法,從而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激發了出來,進一步激活了學生的數學思維,使他們更加高效地完成了基礎知識理解學習任務。這樣,每一個學生都慢慢積累了豐富的數學知識儲備,從而為他們持續進行應用能力鍛煉奠定了堅實基礎,益于既定學習目標達成。
二、聯系生活設題,提高學生知識應用鍛煉興趣
在現實之中,不可否認,高中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養成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每一個學生都需要為此付出長時間的努力,朝著既定目標不斷前進,而在此過程中,學生顯然無法離開興趣的推動作用,否則他們的學習實踐積極性勢必將大大削減,阻礙相關能力提升。因此,平時教學過程中,高中數學教師就可以聯系生活設計諸多問題,以有效引發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鍛煉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不等關系與不等式》部分內容的時候,完成基礎教學環節任務之后,我就開始帶領學生進行數學知識應用能力訓練活動,而為了緊緊抓住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我就聯系生活實際向學生們提出了一些問題,如“在一天24小時之中,兩艘船必須在碼頭停靠一次,而為了方便卸貨則規定兩艘船抵達碼頭的時間至少需要相差2小時。假設A和B兩艘船到達碼頭的時間分別是x和y,且兩者彼此不受影響,那么x和y需要滿足怎樣的條件?“某雜志以2.5元的價格每天可以賣出8萬本,同時據調查,此雜志的單價提高0.1元,則其銷售量可能相應減少2000本。現將提價以后雜志價格定為x元,那么應該怎樣應用不等式來表示銷售收入不低于20萬元呢?”等等,要求學生思考解答。基于這些問題,每一個學生都充分認識到了數學知識與自己生活的緊密關系,明確了鍛煉相關應用能力的作用和意義,因而其鍛煉興趣自然得以顯著提高,為接下來的持續訓練教學增添了良好助力。
三、增加課下練習,強化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
在著力培養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時候,雖然每個教師都摒棄了讓學生當做題機器的錯誤想法,但一定范圍之內的實踐練習還是很有必要的。由此,平時進行高中數學學科教學工作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增添一些練習項目,以綜合強化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
例如,在帶領學生完成《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這一基礎性課堂教學任務之后,進行到作業布置環節,我不僅要求學生有效復習鞏固課上所學知識,同時還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實踐練習題目,如“x2-2x-3>0這一不等式的解集是多少?”等,要求他們在更進一步的有效訓練中促使自身數學知識應用能力顯著得以強化發展,最終迅速提高到預想水平。
總之,在當前時期的高中數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每一個教師都需要擔負起培養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重責,從而使他們擁有獨立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更好地生活。而為了達成此教學目的,高中數學教師就需要在相關研究活動方面投注較多精力,以逐步優化具體指導措施,帶領學生在優質教學中慢慢促使其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提升到預想水平。
參考文獻:
[1]浦春玲.淺談高中數學中應用意識的培養[J].數學教學通訊,2018(24):68+80.
[2]何祥齊.高中數學應用與建模能力培養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