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一些簡單的觀察和實驗活動,培養兒童的動手實踐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多用數學思考的方法去觀察實際的意識,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豐富他們實踐經驗,體驗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理念。從而達到培養他們空間觀念的目的。
關鍵詞:空間觀念;補磚;空間想象力
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主要表現為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即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是依靠實物的具體形象思考的。因此,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新知,提高學生的直觀思維,打破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由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各種數學問題。這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主動性,又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潛能。
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第一單元認識平面圖形中有一道典型題是補磚問題,這道題在我從事教學工作中得到了一些體會,現與各位同行進行交流。
孩子們通過學習,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學生在剛看到這道題時,總覺得束手無策,不知如何下手,這與孩子的生活經驗是有聯系的,孩子們現在很少能看到墻體的磚面情況,所以這道題對孩子們來說比較陌生,這就需要老師進行引導,用最簡明易懂的方法來解決這道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采用了兩種方法來解決。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又運用于生活實際。聯系生活進行教學是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先讓孩子們觀察,說說你發現了什么,你們看到了什么圖形,看看每層的磚塊數有什么特點,這時孩子們會發現每層的磚塊數是相同的,并讓孩子聯想一下,蓋樓房是怎么蓋的,是從上往下,還是從下往上,然后再根據孩子們說的從下往上依次給每層編上號1、2、3、4、5等,那我們如何看清每層呢?有孩子就說用直尺把每一層畫出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到每層的情況,從下往上看,在第1層孩子能很快的數清楚是多少塊磚,在第2層孩子們發現有的磚不完整,最左邊和最右邊都是半塊磚,這樣兩個半塊可以合起來算一塊磚,然后再數數還有幾塊整磚,根據每層的磚塊數量一樣,很容易就知道第2層少了幾塊磚,以此類推就可以知道每層缺少幾塊磚,加起來就知道總共缺少多少塊磚了。
根據小學生的好奇的心理特點,借助直觀形象,操作活動以及生活實際,指導學生畫一些簡單的圖樣,所以這題還是讓孩子們觀察,讓孩子從下往上標上序號,并用直尺畫出橫線,這樣好區分每層。孩子們會發現單層的磚塊排列順序都是一樣的,雙層的磚塊排列的順序也都是一樣的。而且每一層的磚塊數都相同。因為第1層的磚塊排列順序是已知的,所以根據第1層,我們可以畫出第3層,第5層,第7層等單層的磚塊排列順序,而雙層磚塊排列順序也相同,所以只要我們知道任何雙層的排列順序就可以畫出其他雙層的磚塊排列順序了。這種方法使孩子通過畫一畫的方法了解每層磚塊的情況,它與第一種方法多了一個步驟,所以孩子們在完成這道題時,要根據認知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看孩子自身能掌握哪種方法。
通過這道問題,我們得知:在教學中要把空間問題轉換為現實,更而讓學生們輕松的理解。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事物,根據小學兒童的思維、想象的心理特點,學習相應的空間與圖形的有關知識和數學方法,通過一些簡單的觀察和實驗活動,培養兒童的動手實踐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多用數學思考的方法去觀察實際的意識,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豐富他們實踐經驗,體驗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理念。從而達到培養他們空間觀念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兼,孫曉天.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斯苗兒.小學數學典型課例評價.浙江: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劉佳(1975—),女,漢族,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