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課堂教學要少關注形式,多注重“實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層面,靈活處理教材,確定真正需要教的重要內容,設計合理有效的教學環節,關注學生的每一次練習,打造踏實的課堂,讓學生真的學有所獲。
關鍵詞: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環節;課堂練習;課后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0-29
作者簡介:曾寧鳳,女,湖南汨羅人,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實效課堂。
近幾年的新課改給我們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課標、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師充滿激情,學生充滿活力,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精彩。但在一些“熱鬧”的課堂之后,冷靜下來反思,發現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更關注的是教學形式的多樣、教學環節的新穎有趣、合作學習的完成,往往過于追求課堂教學改革的形式,一節課下來,學生僅僅是覺得有趣、熱鬧,遇到稍加改變的問題還是毫無頭緒、不知所措。這樣的教學就失去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要打造踏實課堂,就至少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了解學生的基礎,靈活處理教材
我們課堂上用的教材適用范圍比較廣,一般是編者基于全國同齡學生的平均水平進行編寫的,難免與具體地方的學生的實際基礎有所差異。所以,我們面對不同的學生,要對他們數學學習基礎有大概的了解,然后再根據學生基礎靈活處理教材,避免讓學生覺得學得太難或者太容易。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雞兔同籠”:教材先是拋出古題“雉兔同籠”,然后再以數據小的雞兔同籠問題為例題。這樣編寫的意圖是“古題數據太大了、太難了,可以從簡單的數據小的問題入手解決”。但是在班上一拋出小數據的“雞兔同籠”問題時,很多學生馬上就猜出了正確答案,對于再如何列表調整就沒多大興趣了,然后大半節課就會覺得無所事事、心不在焉了。此時,不妨就從《孫子算經》中的數據較大的“雉兔同籠”問題入手,有一點難度反而更能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課堂設計每個環節都要緊扣目標
1.課前導入設計避免形式化和嘩眾取寵,一定要為學習目標鋪橋搭路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雞兔同籠”知識點課前熱身:“同學們,課前我們來做個小游戲——猜猜這是什么動物(分別兩條腿和四條腿),用數學語言說說你的理由?!?/p>
設計本意是想通過游戲活躍氣氛,讓學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并知道怎么用簡單的符號表示雞和兔。但這個游戲太開放了,學生回答時肯定會天馬行空一頓亂猜,到時再強扯到“雞、兔”上來,就顯得很生硬了,不如舍去此環節。
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擺一擺,想一想》的教學,教師在演示兩個圓片擺數時,就要為后面學生的自己操作做好鋪墊:怎么擺圓片、怎么填表格,引導思考填的表格和擺的圓片之間有什么聯系。
教師演示:第一次將一個小圓片擺在數位表的個位上,問學生:這是多少?
教師演示:第二次將一個小圓片擺在數位表的十位上,問學生:這是多少?
教師:我們將這個過程記錄下來,帶領學生一起完成記錄單。
填一填:用( )個圓片可以表示( )和( )兩個數。
師:神奇嗎?
(1)一張小小的圓片,在個位和十位上能擺出幾個不同的數?
(2)為什么同樣都是一個小圓片,卻能擺出兩個不同的數來呢?
引導學生回答:把圓片擺在個位上表示1個一,擺在十位上表示1個十,讓學生初步感受:把圓片擺在不同的位置上就表示不同的數,滲透數值意識。
2.以不變應萬變——充足的學情分析,方能機智應對課堂種種意外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雞兔同籠”的教學,學生課堂列表找出正確答案時,可能會出現“跳著調整”的情況,有時調整幅度較大(列出的腿數與目標腿數相差較大時),有時調整幅度較?。谐龅耐葦蹬c目標腿數相差較小時),還可能出現找到正確答案后繼續調整的情況。此時,一定要讓學生說出他的理由,理解他的做法,不能一味求同。
3.從學生的角度分析重點、難點,找到突破口
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學生們在生活中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這些圖形的認識都不成問題。而一年級的學生最難理解的是特殊的立體圖形,尤其是對特殊圓柱的辨認。所以課堂上教師就要多找找生活中那些被 “拉長了的”或者“壓扁了的”圓柱原型,讓學生觀察、比較、討論,理解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是圓柱。
4.從學生身邊提取的數學素材,往往更受學生歡迎,更易被理解
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認識整時》的教學,結合學生的生活鞏固一天24小時,時針走兩圈的知識。問:你知道一天有幾個小時嗎?
一天有24小時,但我們的鐘面上只有12個數字,所以鐘面上的時針一天其實要走兩圈???,時間走動起來了,注意時針的轉動:從午夜12時開始(班上學生在家睡覺的圖片),到早上7時我們起床(班上學生的刷牙搞笑圖片),上午8時上學(學生們認真讀書的圖片),中午12時放學(學生們排隊出校園的照片)。這時時針已經轉了一圈了。時間繼續走動不停歇。下午2時,大家又來到學校了,傍晚6時吃晚飯(學生們豐盛的晚餐圖片),晚上9時睡覺(學生們洗澡和各種奇葩睡姿圖片),到午夜12時,時針又轉了一圈。時針在鐘面上轉兩圈,一天24小時就結束了。
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生們很自然地將時針在鐘面上的轉動與自己一天24小時的活動聯系起來了,很好地降低了理解難度。
5.總結要說到點子上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雞兔同籠”的教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并不會將雞和兔關在一起來確定數量。我們研究“雞兔同籠”問題,不僅僅是因為它很有趣,更主要是因為它代表了一類型的題。比如,“組裝車?!崩铮∑嚲拖喈斢?只腳的兔子,摩托車就相當于2只腳的雞,每對“雞兔”相差2只“腳”?!靶∷墒蟛赡⒐健保缣觳?0朵蘑菇,就相當于變異了的20只腳的晴天兔子,雨天采12朵蘑菇,就相當于“變異”了的12只腳的雨天雞,每對“雞兔”相差8只“腳”。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都可以轉化成“雞兔同籠”問題。
三、關注學生的每一次課堂練習,從練習中找知識盲點
學生的家庭作業有時會有父母指導的痕跡,不一定能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掌握情況。而課堂作業就不同,學完知識后當堂完成的練習一般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每次課堂練習,每次至少布置一組練習(4~6個),爭取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獨立完成幾道題,暴露出學生的整體掌握情況,教師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有針對性地講解、查漏補缺。
四、注重課后反思,積累珍貴資源
不管是課堂上教師突然間的靈感、得意言語,還是學生的某個問題把自己難住了、某個懵懂的學生的眼睛突然亮了,抑或是自己上課的狀態被什么影響了,等等,都可以作為自己的課后反思、后記。教師不用在乎文字一定要有多美,但一定要記錄實際的有用的東西,記完之后還要時不時地翻一翻,有想法了再補充上。如果上完課記完后記就覺得任務完成了,教案沒用了扔一邊了,那就真的是浪費了很好的資源。教案應該是常用常舊、常用常厚的。
在新課改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下,我們的教育展露出了新面貌。無論課改走到哪一步,教師都不能把教學的基本丟了而單純追求課堂的漂亮、新穎,我們要不忘初心,排除干擾,堅持從學生出發,關注學生,打造踏踏實實的課堂。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數學·四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李雪梅,范志安.“變教為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以用“多一原理”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5(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