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江平
摘 要:現(xiàn)代教育越來越重視發(fā)揮人文關懷的積極作用,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也是每個教師的基本職責。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更為頻繁,這為人文關懷的融入提供了絕佳機會。在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不僅有利于融洽師生關系,還有利于有效教學的實施,進而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關鍵詞:人文關懷 體育教學 融入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1(b)-0195-02
教育的本質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看,人文關懷本應就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人文關懷包含有關心、愛護、尊重和理解的含義,人文關懷的供給方式是積極的、主動的,人文關懷的供給內容是無私的關心與愛護,是公平的尊重與理解,人文關懷的供給對象是受教育者,人文關懷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感受到被關心、被愛護、被尊重和被理解,人文關懷的目標是讓受教育者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受到鼓勵,進而提升自信心,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生命產(chǎn)生敬畏感,對幫助者懷有感恩心,從而樹立遠大志向,為國家、人民、社會貢獻力量,發(fā)揮正能量。人文關懷飽含著人本主義思想,是一種文化熏陶,是一種心理促進。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 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的必要性
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教育體制往往都以“填鴨式”教學為主。填鴨式教學遵從強制性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的地位,這個主導地位具有權威性,不容置疑。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則處于被支配的地位,缺少話語權,自身的訴求得不到滿足。與此同時,受我國長期實施計劃生育的影響,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受到百般的呵護,動手能力差、自主能力弱、承壓能力低,家庭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非常關注,而對于其它能力的發(fā)展普遍不夠重視,例如體育活動、興趣愛好、社會實踐等。受這兩方面的影響,當前我國學校系統(tǒng)中的學生普遍存在體質能力不足、團隊協(xié)作精神缺乏、心理抗壓能力孱弱等問題,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體育教學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體育活動可以全面鍛煉身體、均衡提高機能水平,體育活動的集體性和協(xié)作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體育活動的對抗性和勝負可以錘煉學生的堅強意志和正確對待輸贏的健康心理。體育教學要“以人為本”,要給予學生人文關懷,要破除以往那種命令式、恐嚇式的教學方法,做到真正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真正深入學生的內心,聆聽學生的心聲,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要讓學生了解生命本質、實現(xiàn)自我價值[1]。
2 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的可行性
首先,體育的本質是人的身體活動,體育與人密不可分,體育從誕生之日起就與滿足人的需求緊密聯(lián)系,可以說,體育與人文關懷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體育中具有健康、積極、自由、平等、卓越、友善、合作等意義,體育也彰顯著人類珍惜生命、追求生命意義的蘊含。通過體育,人體變得更加健壯,生理機能變得更加完善,心理情緒變得更加積極陽光,人類的勃勃生機得以維護和加強,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強大身體這個物質基礎的支撐,由此也帶動了生產(chǎn)力的不斷進步,促進了社會的大發(fā)展。體育與人的緊密聯(lián)系以及體育對人的發(fā)展的有效促進,為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融入提供了良好基礎。其次,體育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體育教學的方式主要以實踐為主,在實踐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非常頻繁,不僅有語言上的交流互動,還有身體上的接觸,體育教學與其它學科的教學截然不同,體育教師的教學更多需要借助肢體語言,而學生的學習則主要通過親身實踐,體育教師通過示范、講解、指導、糾錯來教授,而學生通過聆聽、實踐、試誤、改錯、鞏固、提高來學習,教與學的互動為人文關懷的融入創(chuàng)造了機會。
3 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的基本方法
3.1 因材施教
體育教學面向的是身體素質水平、心理韌性水平、運動技能水平不一的眾多學生,而體育教學計劃往往卻是統(tǒng)一化、標準化的,用同一種教學要求往往會造成有些學生感覺太容易,而另一些學生則感覺太難。這種狀況容易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而產(chǎn)生懈怠,而有些學生因為“吃不了”而產(chǎn)生畏懼。因此,體育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能力,在實際教學中適當對教學難度進行合理調節(jié),對基礎能力的學生提高教學要求,對基礎能力弱的學生降低教學要求。在具體教學策略方面,可以依據(jù)學生的基礎水平實施分組教學。
3.2 強化協(xié)作
雖然體育教學的內容通常受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限制,但體育教師作為體育教學的具體實施者,對教學內容還是具有相當靈活的選擇權的。在體育教學中,既要強調競爭,也要強調合作,競爭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對抗欲望,培養(yǎng)勇猛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合作則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精選教學內容,意味著體育教師要合理配置競爭與合作教學內容的比例,更加突出協(xié)作的教學內容。體育教師不能完全為了完成技能目標,不能完全“為教學而教學”[2],突出協(xié)作也意味著體育教師可以對體育運動的形式進行微調,例如隔網(wǎng)對抗的體育運動項目,可以將擊敗對手的運動目標,調整為協(xié)作完成更多回合的任務目標,通過這種調整,有些害怕失敗的學生就會得到鼓勵,進而積極參與進來。
4.3 豐富方法
傳統(tǒng)上,體育教學往往偏向于軍事化的訓練,采取的是一種支配式的教學策略[3]。集合、整隊、報數(shù)的課堂常規(guī)千篇一律,讓人倍感沉悶、壓抑,而教學中對隊列隊形的嚴格要求,以及單個獨立體育技能的反復演練,也讓人厭倦。因此,改革體育教學方法勢在必行,要引入更為多元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豐富教學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課堂常規(guī)方面,可以引入多種隊列形式,如圓形、U形、方形等等,整隊報數(shù)也不一定需要學生站的筆直,可以事先規(guī)定好隊形的地點,讓學生坐下來聽教師講解和示范,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改變教學中通常的講解、示范、練習、糾錯的模式,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熱身、通過小型對抗或比賽的形式引導學生關注和發(fā)展技能。可以綜合運用問題導向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比賽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4.4 突出主體
在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是主導者,是發(fā)號施令者,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掌控者,他們不僅要準備教學計劃,還要組織教學,還需進行評價,可謂事無巨細、事必躬親。而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消極的位置[4]。這種家長式的教學生態(tài),既造成體育教師大量精力的耗費,也造成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遮蔽。事實上,學生應該是體育教學的主體,學生應該在體育教學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真正的參與,才能形成終生體育思想。在實際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要轉變大包大攬的思想,勇敢地、聰明地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在體育教學的準備階段,可以讓學生負責熱身的組織與安排,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的設置,在評價階段,可以讓學生參與評價,在糾錯方面,也可以讓學生相互糾錯,在提高階段,可以讓學生組成互助小組等等。所有這些措施,都是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大有裨益。體育教學不是一個需要體育教師講太多話、做太多事的課程,主要還是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和融入教學的進程之中,通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調整,就可以體現(xiàn)出體育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5 結語
在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基本要求,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頻繁的特征為人文關懷的融入創(chuàng)造了天然優(yōu)勢。因材施教、強化協(xié)作、豐富方法、突出主體等是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的基本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大帥,張川琦.學校體育人文關懷內涵及必要性探究[J].運動,2016(11):81-82.
[2] 王媛.大學體育教育人文關懷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9):145-147.
[3] 潘凌云,陳海波.體育教學與人文關懷的整合探析[J].體育科學研究,2006,10(1):101-104.
[4] 范鵬,王潔.論學校體育人文關懷的發(fā)展趨勢[J].體育文化導刊,20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