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榮
【摘要】傳統文化國學經典與文言文教學的有機融合立足于課程,聚焦于語言習得規律,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整合課程。傳統文化國學經典與文言文教學的有機融合是開展古典文學課程建設實施策略的研究,打破傳統文言文教學模式,建立語文教學新的體系和秩序。
【關鍵詞】職業教育 傳統文化 國學經典
【基金項目】課題:2017年度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2017693,課題名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044-01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著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古代社會以及更好的掌握現代漢語的作用。
國學經典教育為學生的德育發展服務,使學生成為一個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是開展國學經典教育的出發點。國學經典教育內容的教學要選擇適合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教育形式要多樣性,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進行教育;做學生喜歡的教育,這樣國學經典教育才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學校以《語文教學大綱》為依據,提出了“傳統文化國學經典德育課程”的構想,從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重組、教學過程的優化、評價標準的改變等諸方面,多維度、多視角地對文言文與國學課程教學進行重新審視;轉變語文教學行為,積極探索“傳統文化國學經典德育課程”建設實施的有效策略,課外課內相結合,建立語文教學新的體系和秩序。
一、傳統文化國學經典與文言文教學有機融合的意義
第一,開發和整合語文課程資源,創造適合學生的語文課程,為學生的語文學習謀劃博大圓融的文化背景,實現道德重建,傳統文化所倡導的高尚精神。
第二,培養綜合型人才,使學生獲得“良好的行為規范、深邃的哲學思想、質樸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審美情趣”的完美人格。
二、傳統文化國學經典與文言文教學有機融合的課程內容
一年級:第一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報任安書》《勸學》《石鐘山記》安排12課時;國學經典《弟子規》安排20課時;誦讀吟詠技巧指導與訓練4課時。
二年級:第二冊《師說》《五人墓碑記》《琵琶行》《鴻門宴》《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衡傳》安排16課時;國學經典選讀愛國篇《國殤》《滿江紅·怒發沖冠》《禮記·大學》《禮記·儒行》《國語·曹劌論戰》《左傳·昭公元年》《過零丁洋》,孝悌篇《孝經》《論語》《呂氏春秋·孝行》《袁氏世范·孝行貴誠篤》《二十四孝·懷桔遺親》《論語·里仁》安排20課時;誦讀吟詠技巧指導與訓練4課時。
三年級:第三冊《廉頗藺相如列傳》《赤壁賦》安排8課時;國學經典選讀道德篇《荀子·不茍》《大學》《大學·修身先正其心》《孟子·公孫丑上》《五箴》,勤學篇《為學》《孟子·告子章句上》《中庸》《韓詩外傳·孟母戒子》《范仲淹苦學》《勸學詩》,交友篇《莊子·山木》《世說新語》《韓非子》《詩經·衛風·木瓜》《孔子家語》《論語》《詩經·小雅·伐木》。
三、傳統文化國學經典與文言文教學有機融合的課程實施 1.誦讀感知。
學生讀文言文,學生可以齊讀、分組讀、個別讀、男女生分開讀、自由讀、比賽讀等讓學生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提高文言文朗讀水平,增強語感。
2.疏通文意。
學生疏通文意,讓每位學生體會到自己讀懂文言文的快樂。教師通過對學生學法的指導,特別是就文段中有別于現代漢語文言文語言特點,給予閱讀解析方法上的強調、提示,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
3.熟讀成誦。
背誦文言文,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增強語感,還能加深對古代文化的理解,對提高語言能力和視聽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4.提升德育。
通過傳統文化教學提升學生的德育素質,從思想上轉變觀念,滌清心靈,凈化情感,獲得傳統教育。
四、傳統文化國學經典與文言文教學有機融合的方案設計與實施創新點
1.語文文言文歸納整合教學方案。
即:傳授文言文基本知識、誦讀技巧與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情感和正確的學習方法的整合,把文言文教學放在古典文學語境大環境中,吟詠學習。
2.校本課程國學經典進課堂的教學方案。
即:國學經典內容與學生生活、當代社會生活的整合,國學教材與網絡資源、生活資源的整合。將國學變為課程,開發出適合學生語言素養發展的校本教材系列:國學經典選讀教材。優化語文資源的配置,拓寬學生閱讀的渠道。
本項目是開展古典文學課程建設實施策略的研究,打破傳統文言文教學模式,建立語文教學新的體系和秩序。將國學經典誦讀與課內文言文教學有機結合,在保證教學時間不變的前提下,濃縮教材教學時間,引導學生進行古典精華的學習。
國學經典不再是語文教學的補充,不再是語文教學的課外游擊戰,而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陣地之一。德育課程也將有綱可循,有據可依,有文可用。學生將身處博大圓融的文化背景中,在古典文學的海洋中,揚帆遠行,提升語文素養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