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結玲
【摘要】數感是新課標下教育部提出的十大數學核心素養之一,簡單而言可以理解為培養學生對數字的敏感與本能反應的能力。盡管在概念解釋上數感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但是在教學中,尤其是小學階段如果能夠打下良好的數感基礎,可以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數感極其重要。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從實踐中、從生活素材中尋找數感、從建模中理解數字等多種途徑展開培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 農村小學 數感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145-02
前言
農村地區教學工作相較于城市更為艱巨,主要原因在于本身的教學資源的匱乏以及對當地資源開發得不夠成熟的問題。如今的小學教育中教材內容有不少脫離了農村生活實際,主要原因在于教材中很多內容包括例題情境的呈現,與農村學生的基本生活情況大多不相符合。為此,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學更要堅定基礎,特別是對于十大核心素養的培養,更要引起各在教學一線教師重視和實踐。本文即針對于此,展開農村小學生數感培養的策略思考。
一、數感及其在農村小學教學中的意義所在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2011)》對數感的含義是這樣闡釋的:“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數感是新課程提出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是數學學科十大核心詞匯之一,在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之下,對于數感的培養等逐漸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門問題,也成為教學實踐中探索的重要內容。教師對于數感這一概念的解讀都帶有自己的獨特色彩,這是由于數感本身的抽象性等所決定的,就多種解釋而言,概括下來可以將數感進一步理解為:學生主動、自覺理解數字本身特征及數字之間關聯和靈活解決數字問題的態度與意識。數感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直覺,是一種對數的敏感性和鑒賞力。
在小學階段,分數、小數、百分數、整數的意義與概念理解,是數感的范圍所在;理解常見的量、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在具體情境中展開簡單運算等,這些也都可以算在數感的培養內容之中,是讓學生建立和發展數感的重要載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這些內容,逐漸將數感的概念提供給學生,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數感,對數字產生敏感,在生活中認識數字等。
在農村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具有以下積極意義:其一,農村地區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數字的環境相較于城市更少,城市中紅綠燈的倒計時是數字、商場打折的標簽是數字、路標的牌子上也是數字……而這些在農村地區都很少見,生活中數字的缺乏,使得學生對熟悉的認知主要來源于教材,這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極其重要;其二,數字是數學運算的基礎,也是數學學科的基礎所在。新課標下對數學學科教學的目標進行了更新與規劃,數學學科的教學目標需要關注到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所謂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如、靈活的應用數感能力,而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學生對數字的基本理解之上的,數感要能夠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并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需要掌握生活和數學聯系的能力,這是應用數學的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數感培養是教學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需要引發教師的重視。
二、農村小學生數感培養的策略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與理解,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農村小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
1.挖掘生活中的數字素材,培養數感
培養學生的數感,最基礎的是先調動學生對數字的敏感程度,也就是當學生在生活中遇到數字能夠及時做出反應、有所感覺,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在教學中挖掘生活中的數字。在農村地區,數字的出現相對城市較少,但是同樣的,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數字素材,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挖掘與發現。例如:在一年級教學學生認識數字“1到9” 時,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字“大家看,從形狀上看,數字1像什么啊?2呢?3呢?……”學生就會想到:1像一根粉筆,2像水中的鴨子,3像耳朵,4像紅旗,8像自己家種的一個葫蘆……不難發現,農村地區學生眼中的數字,有著獨特的形態,可能是田間地頭的動物和蔬菜,也可以是生活場景。接著,教師可以從數字本來的作用入手,詢問學生在哪些生活場景中見到過這些數字,學生也許會想到路邊的路標牌上有數字、課本上有數字、年歷上有數字、鐘表上有數字等……當這些內容由學生自己發現出來,不但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及認知,也使學生對數字逐漸產生敏感,慢慢地學生的數感就有了。
2.通過建模,培養數感
在數感培養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所學知識,以建模的形式,引導學生將數字套入其中。所謂的建模,是數學學科的另一概念,是指學生利用公式、符號、圖形等,對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模擬。通過模型的構建,能夠培養學生對數字的敏感,以較為簡單清晰的思路面對問題,進而將數字凸顯出來,逐漸奠定學生的數感。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這一課時,可以把路程、速度、時間這幾個關鍵因素,抽象成關系模型,并且進一步通過以下例題加以展示:(1)一輛汽車每小時行70千米,4小時行多少千米?(2)小明騎自行車每分鐘行225米,10分鐘行多少米?在解決這兩個問題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析這兩個問題有什么共同點?引導他們抽象出每小時、每分鐘等行的路程叫作“速度”,所行駛的時間叫作“時間”,所走的路程叫作“路程”,然后以相應的公式展開教學。這樣,把復雜的問題通過建模,使問題簡單化了,學生通過理解和掌握“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以后再遇到這類題就能快速解答出來。在模型的構建中,使學生逐漸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透過過程了解到所需解決的問題的實質所在,當問題被簡化,學生的注意力自然會移到數字的變化中了。數感也就自然有了。
3.在實踐活動中,培養數感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數感,加深學生對數字的認知,最為重要與基礎的方式就是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數字的敏感,加深學生對數字的印象。在農村地區,學生家長多數會以種植或養殖蔬菜為業或為副業,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內容,充分抓住當地資源,引導學生思考。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稱重、賣東西等形式,引導學生運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培養對數字的敏感。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有關售賣的綜合實踐活動課,讓學生把自己家養的雞、鴨、鵝,種的蔬菜、水果等,還有把自己多出來的一些文具等進行簡單的“售賣”,當然這可以是形式上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每一項計算都必須是準確無誤的,都需要運用數字解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培養,數感也建立起來了。所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學內容,而要從環境與學生本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討論。
數感的形成是一個積累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較長時間的充分感知、體驗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來。對于農村教師來說,必須提升數學教學靈活度和實效性,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讓學生在對數的充分感知、感應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而形成良好數感,提升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孔濤濤.淺議如何密切聯系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J].數學教學通訊,2014,13(4):76—77.
[3]李登竹.培養好學生的敏感,數學教、學皆輕松[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4(5):81—82.
[4]陳佩.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之數感培養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6,31(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