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玲
【摘要】攻擊性行為是指個體有意用語言或肢體暴力對他人的身體或心理進行傷害,學生的攻擊性行為往往衍生為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給學校的教育帶來隱患,因此了解學生攻擊性行為形成的原因,做好針對性的、發展性的教育輔導與干預尤為重要。
【關鍵詞】攻擊性行為 校園欺凌 教育干預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193-02
攻擊性行為是指個體有意用語言或肢體暴力對他人的身體或心理進行傷害,這些行為往往是不為社會規范所許可,嚴重攻擊性行為往往衍生為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心理學家韋斯特做了一項14年的跟蹤調查,發現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歲時被確定為有攻擊性行為,有48%的少年犯在9歲的時候就被確定有攻擊性行為。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各種行為問題的先兆,兒童的攻擊性水平越高,今后犯罪的可能性越大。校園攻擊與校園欺凌給學校的教育工作帶來隱患。本文旨在重點探討學生的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及教育干預,期待對一線的教師有所幫助。
一、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分析
1.不良的人格特質。筆者對參訓教師做問卷調查:“班級是否有攻擊性行為和暴力傾向的學生?他們有哪些突出的特點?”調查結果:攻擊傾向的學生每個班級都有,學生普遍存在“易沖動、易怒、敏感多疑,感情淡漠,不善溝通與交往”等特質。心理學研究也指出,具有暴力攻擊傾向的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格問題,自我中心,自尊和自卑感比較強。
2.不良的家庭環境。筆者對參訓教師做問卷調查:“攻擊性行為的學生的家庭狀況如何”?結果表明:學生的家庭關系比較冷漠、缺少溝通、教育方式單一粗暴,超過30%的學生是單親家庭,通常表現為壓抑、自卑、焦慮和偏執。
3.學校教育的不良。很多的校園欺凌都是學生在校缺乏關注、缺乏成就感的外在反映。部分學生學業不良,他們在學業上無法獲得成就,無法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和尊重,結果往往通過校園的欺凌來引起關注,建立自己的尊嚴。當然學校管理松散,對欺凌的處置不當也是校園欺凌發生的原因。
可見學生的攻擊性行為和暴力傾向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教師給予教育與干預。
二、攻擊性行為的學校干預
1.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讓學生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加強對學生關于愛和生命的教育。消除校園“冷暴力”。對學生多一份理解,少一點苛責;多一份信心,少一點失望;多一份親切,少一點冷漠,為學生創設一個平等和諧的學習和發展的空間
2.強化人文教育,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活動,讓學生在多個領域尋求成功,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和表現自我的機會,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信心,得到關注,同時開展學科心理教育滲透,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3.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輔導活動。學校可以借助心理健康課程、心理活動課和個體心理輔導,利用角色扮演、空椅子技術、榜樣示范、行為矯正技術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心理輔導和訓練,幫助學生學會“控制憤怒”、“應對挫折”、“宣泄情緒”、 “化解沖突”、“適當的表達”、“不挑起他人憤怒的情緒”。
4.做好個體干預。針對正在進行的攻擊性行為和校園欺凌,教師可以做: 1)暫時處理,教師分離沖突中的雙方,讓彼此冷靜。2)耐心傾聽,讓學生傾吐苦悶,發泄不良的情緒。3)組織教育會談,說明攻擊性行為的后果并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替代性辦法。如轉移注意,克制怒火,設身處地。
三、攻擊性行為的家庭干預
1.和諧、寬松的家庭氣氛有助于孩子個性發展。通過家長學校等渠道引導家長在處理家庭矛盾時要有理智,給孩子一個完整、溫暖、安全的家園,對孩子給予積極關注和引導。
2.教育家長任何情況都不使用暴力。暴力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崇尚暴力,認為高壓可以讓人順從,容易模仿家長,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家庭暴力,對孩子們來說也是巨大的身體和心理的挫敗與傷害。這些心理傷害很多時候無法通過平等對話的方式得到釋放,而是轉化成內在的精神壓力。當這種精神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學生會出現對更為幼小、柔弱的個體的攻擊性和暴力行為,以釋放其挫敗感。
3.鼓勵家長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心理需要。很多個體的攻擊性行為源于個體遭遇挫折、體驗憤怒,多鼓勵孩子,多關心和幫助孩子,盡量減少孩子的挫折感和不適感。對于孩子合理的需要,家長應給予積極的響應和滿足。適時為孩子創設一些人際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在與別人交往中塑造自己的良好個性,健全人格。
總之,對孩子多一份理解,少一點苛責;多一份信心,少一點失望;多一份親切,少一點冷漠,為學生創設一個平等和諧的學習和發展的空間。講究教育的藝術,讓孩子體會到尊重,體會到幸福,避免孩子攻擊性行為、暴力行為的發生和養成,需要學校、家長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姚建龍.防治學生欺凌的中國路徑:對近期治理校園欺凌政策之評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7(01)
[2]孔海燕,畢憲順.問題青少年教育矯正研究新視域——基于諾丁斯關懷理論探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