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成
【摘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的時代信息沖擊著人們的視線,在增加人們學習方式的同時,也給人們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惑。QQ、微信、網頁等不同的學習載體讓人們應接不暇,這些媒介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師的教學進度,但是如何合理利用這些媒介,提升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成為當前老師們議論的話題。
【關鍵詞】微時代 傳統文化 職業素養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2016年度立項課題《“微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對中職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實踐研究》立項號:GS[2016]GHB0875。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225-01
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人們的生活漸漸被信息包圍。各種各樣的媒介飛奔而來,多媒體投影儀、微信授課、視頻授課等已經被用于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教師如何利用這些網絡成為當前面臨的挑戰。教師應該合理利用這些網絡資源,在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知識需求的基礎上,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實用型人才。
一、微時代的定義及現狀
微時代即以微信、微博等作為媒介,以短小精煉的內容形式呈現,達到傳播、影響、震撼讀者的目的。微時代適應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人們可以在多種時間段、多種地方接收、查看。微時代的使用者可以針對當前的內容展開互動、留言、發表意見等,能迅速達到傳播、反饋的“微速度”,這與傳統的紙媒是大不相同的。微傳播的特點就是“微”,它傳播出來的內容短而不會占用使用者的大量時間。對此,很多使用者對這些信息產生很強的依賴性。所以,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把微時代教學理論運用到教學中,和學生積極交流、投其所好,利用微時代的教育優勢,發揮教學的最優化,為社會培養更實用的人才。
二、利用微時代,把傳統文化融入到中職教學中
1.時代需要具有傳統文化精神的人才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一些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他們選拔人才的標準不僅僅是學生擁有的證書與獎學金,更多的看重的是學生擁有的基本素質、基本技能及職業精神、情商等方面的東西?;舅刭|指的是要勇于承擔責任、熱愛本職工作、積極的工作態度、有團隊意識團結同事等;基本技能指的是在學校期間學的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本的技能基礎;在職業精神方面,要求學生具有認真負責、恪盡職守的敬業精神;以德為本、誠實守信的誠信精神;與時俱進、積極進取的創新精神;無私無畏、敢冒風險的奉獻精神;刻苦鉆研、頑強拼搏的學習精神;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這就對中職生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國傳統文化中不乏艱苦奮斗、誠實守信、鍥而不舍的人物,他們的精神能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指明方向,可以鼓勵他們進行反思、總結,進而更好地開展工作。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傳統文化的指導意義,結合微時代信息對學生進行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和科學文化素養,為以后的再學習和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利用微時代,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中職生畢業后面臨多種選擇,但多數是進入社會參加工作。所以,加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語言表達能力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交往、交流,但處于青春期的他們寧愿把時間花費在QQ、微信聊天上,也不愿意和人面對面地交流,這是普遍的現象。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認識交流的重要性,可以給他們舉例,如:《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中,因為主人公能言善辯才勸退了秦師。這樣,學生們爭強好勝的性格驅使會讓他們改變依賴網絡聊天的習慣,甚至會在網絡查找《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言文的原文進行研究、學習。
3.利用微時代,培養感悟能力
真實情感是在悟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微時代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成長,提升他們的感悟能力。例如,在《游子吟》教學中,我先講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講一講媽媽留給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然后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游子吟》蘊含的意義,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印象。這樣的一個任務,讓學生們興致大增,個個拿出手機搜集資料。最后一個學生總結出:這首詩描述了一位默默付出、不辭勞苦的母親形象,游子衣服上的一針一線都承載著母親無聲的愛。我們的媽媽何嘗不是這樣?她們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只求自己的孩子不受委屈;為了我們受更好的教育,她們省吃儉用,把最好的給我們,我覺得作為學生,我們唯一能報答母親的,就是好好學習,將來有所作為。我知道,通過網絡,已經讓學生碰撞出“愛”的火花,而要讓那火焰繼續壯大,不僅僅需要老師的點撥,還需要有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情感共鳴??梢?,教師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是學生個性、品質的完善者。
總之,新時代的發展對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職生職業素養的提升關系到未來事業的順利發展。作為教師,要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要積極探索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不斷發展、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利用新型教學方法,將傳統文化融合到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中,為他們將來的就業打下堅實有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鄒曉娟.語文教學要滲透人文精神[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03).
[2]覃省義.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J].廣西教育,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