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瑤
【摘要】最近幾年校園暴力案件在全國各地不斷頻發,后果慘烈沖擊人們的眼球震顫每個人的心靈。校園暴力問題已經成為社會聚焦的敏感性和熱點問題。其背后的原因透視出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方面因素。
【關鍵詞】校園暴力 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基金項目】2017-2018江蘇省職教學會職業教育研究立項課題“職業學校預防校園暴力行為問題研究”(項目編號XHDY2017022)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248-02
一、家庭教育環境影響
(1)父母“溺愛式”教育
目前中國家庭結構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全家都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無論是家庭條件富裕的父母還是條件一般的父母都普遍存在溺愛孩子的現象。只要孩子想要的,即使很貴不管穿的、吃的、用的都極盡滿足。孩子被寵溺的直接后果就是往往性格驕橫、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會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這樣的孩子一旦脫離父母保護環境,與同伴交往中出現矛盾時,往往經受不了“風吹雨打”,其骨子里養成的我是“老大”的思想,往往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而無視法律選擇暴力。
(2)父母“放任式”教育
伴隨社會生存壓力增大,城市中農民工群體數量越來越多。身為父母每天忙于生計,很少有時間管理孩子,不得不采取放任式教育方法,這些留守孩子即使后來跟隨父母進城隨讀,由于成績問題只能考進職業學校,而以前的留守生活,讓其性格或是處事方式有失妥當,面對矛盾可能采取躲避或暴力傾向。另一類型是城市父母,其孩子中考失利,年齡偏小,不適合踏入社會。不得已選擇職業學校,讓孩子繼續留在校內長大,而對于孩子技術能否學好,也沒報多大希望實則是一種“放任式”管理。其直接后果孩子缺乏學習目標和動力,自我松懈、放縱出現行為偏差。
(3)父母“打罵式”教育
中國有句古話“棍棒之下出孝子”,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不聽話犯錯誤就該打,打了才能長記性迫使孩子進步。在家庭中,當孩子發生問題或是孩子表現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時,常常上演“男女單打”甚至是“混合雙打”的“棍棒式”管教方法。豈不知該教育方式往往適得其反,很多孩子會違心對父母表現“口服心不服”,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逆反心理強烈,這時父母對孩子管教往往處于“失控”狀態,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常易采取暴力傾向。
二、學校管理因素影響
(1)學校教育理念偏差
就職業學校而言,招生和就業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正因如此,職業學校往往把最大的精力和關注點放在這里。金牌數量越多,學校知名度越高。學校一切以“金牌”為中心,以技能大賽為中心。評獎評優都與其直接掛鉤。從某些方面說其出發點是好的,金牌成了“聚光點”提高了師生參與熱情。但另一方面學校對于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相對缺失,一旦發生校園暴力事件,相關學校部門往往處于被動狀態處理問題。簡單化的給予施暴者行政處分、“勸退”等手段,把學生直接推向社會。
(2)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不到位
目前職業學校中,法律基礎課屬于德育課范疇,法律基礎課每周2學時,開設一學期時間。這是遠遠不夠的。相對于專業課而言,形成了法律基礎課是非主流課的地位,在學生心里成為了可有可無的課,這種心態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法律嚴肅認知態度。而對于安全教育課,據調查,多數職業學校開設的僅僅是專業性的職業安全教育,對涉及每位學生的日常安全教育幾乎都沒有開設專門課程。
(3)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更要“育德”和“育心”要把學生培養為德才兼備的人。從爆發的多起校園暴力案件看,很多犯罪職校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負、偏執、多疑、冷漠、焦慮等心理問題,集聚越久爆發越強。如果平時學校能夠及時進行心理輔導或是必要法制宣傳,可能會起到一定疏導作用,把暴力的念頭扼殺于萌芽狀態。但據調查,目前很多職業學校并沒有專業心理輔導員。
三、社會不良風氣影響
(1)社會不正之風誤導
現代社會渴望富有追求財富,本是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標志。但少部分人好逸惡勞、急功近利,甚至通過非法途徑賺取金錢,更有甚者實施殺人、搶劫等暴力犯罪侵占他人錢財,奉行及時“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這些不良的價值觀可能加據了職校生對理想和現實的認識、加劇了職校生的心理落差,從而引發暴力行為模仿。
(2)校園周邊環境影響
據調查顯示,很多校園暴力行為不是發生在學校,而是多發于校園周邊地區。周邊游戲廳、歌舞廳、網吧、臺球室等場所是誘發校園暴力的第一現場。一旦職校生經常出入這些場所,如果身上錢花光了,又找不到新的獲取金錢的渠道時,往往會有違法念頭出現,加上一些學生交友不慎,受到社會不三不四之人教唆,極易走向敲詐、搶劫等暴力非法之路。
(3)影視網絡不良文化侵蝕
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推廣,受網絡虛擬而美麗世界的吸引,很多職校生變成一個個“網蟲”,通宵達旦泡在“網咖”里,亦或成了機不離手的“手機黨”,體驗著網絡暴力游戲帶來的各種震撼和刺激。網絡的普及為暴力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土壤,暴力游戲、暴力影視文化的盛行,引發成長中的職校生暴力崇拜,造成暴力傾向,同時容易使學生缺乏同情心,構成冷漠心理,并最終成為校園暴力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