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梅
摘 要:在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下,道德與法治教師需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教學轉變:由“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轉變,由“知識本位”向“問題解決”轉變,由“碎片式”情境向“主題情境探究”轉變,由“教師立場”向“學生立場”轉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新情勢;教學轉變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4-0010-01
基于核心素養的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實施以來,為使課堂教學更好地體現核心素養的要求,體現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教育教學理念,相關教育者一直在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教學轉變。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必須謀求“大同”基礎上的“小異”,尋求新形勢下的教學轉變,以凸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要求?,F依據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對教學轉變的措施進行研究。
一、由“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轉變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價值引領與實踐導行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最核心的理念,也是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的本質追求。法治教育的最大價值不在于法律知識的教育,而是價值觀的引領。要想實現“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的轉變,教師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不可將兩者混為一談。實際上,要想超越學科本位,必須由“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轉變。這種變革,要從課堂開始。
二、由“知識本位”向“問題解決”轉變
所謂“知識本位”,更多傾向于將相對狹窄、固化的學科知識一股腦地拋給學生,將教學和知識傳授等同起來。而當前新形勢下的學科教學更傾向于“問題解決”。在教學中,學習和探究活動離不開一定的情境、案例和問題的設置。設置一定的情境、案例和問題,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體驗感悟式學習就有了一定的載體。因此,情境案例探究式教學成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要形式,這恰巧契合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身的特點?;诤诵乃仞B的教學,從本質上講就是在真實情境下解決生活中的真問題,即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遷移,用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學生所學的知識就會轉變為學生的素養。
三、由“碎片式”情境向“主題情境探究”轉變
情境案例式教學雖然已成為一種常態,但隨意的、零碎的情境創設,會讓教學顯得雜亂無序。因此,從“碎片式”情境轉變為“主題情境探究”的新教學模式,可以說順應了時代要求?!爸黝}情境探究”是一種以主題為中心、以情境為載體、以問題為橋梁、以探究為途徑的集約式教學,并緊緊圍繞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探究和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過程主題鮮明,結構完整,邏輯嚴謹。這種教學模式一旦成為新的常態,就會使一系列問題與學習內容環環相扣,引導學生在現象和本質的統一中學會探究,從而使教學的主題性、整體性、邏輯性更強。
例如,我校帥寧華校長執教“紅綠燈在站崗”這一內容時,因為一年級學生對交通法規的了解較為淺顯,所以帥校長為本堂課設置了大主題情境——春游路上。然后,將本課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放進這個大情境中,使其成為大情境中的小問題。在去春游的路上,學生們每過一次馬路,每等一次紅綠燈,都會碰到不同的問題,如他們應該走哪條道,怎樣看紅綠燈,怎樣走斑馬線等,都不留痕跡地滲入在大主題情境中。因為春游是學生們在實際生活中經歷過的事情,所以他們會很快融入情境并積極進行思考。這一案例設計充分體現了教學情境創設從“零碎”到“主題”、從“一”到“多”、從“大、遠”向“小、近”的轉變。
四、由“教師立場”向“學生立場”轉變
“教師立場”就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教學,往往對學生的感受和實際接受水平關注不夠,而真正的教育是針對學生來展開和進行的,因此,教育的立場應該是學生立場,應該以“學生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為教學設計的取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感受和實際教學現狀”對教學節奏與方式進行適時調整,以確保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并感受到因獲得新知識與能力的提高而帶來的快樂,這才是教育的本質回歸,也是教學的根本。
例如,教學“做誠實守信的人”一課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體會到了說謊話的不道德。然后,教師話鋒一轉,設計了一道辯論題:樂樂的爺爺得了很嚴重的病,樂樂去醫院看望爺爺,該怎么對爺爺說呢?請展開辯論。正方同學:爺爺,您得了很嚴重的病,醫生說您很難治好了。反方同學:爺爺,您只要好好治病,注意休息,一定會慢慢好起來的。通過辯論及教師的引導,學生們逐漸明白并不是所有的謊言都是惡意的、不可取的,有一種謊言叫作“善意的謊言”。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提供有效的“支架”,如情境、問題、活動、分享等,引發學生對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索與破解。在教師恰當的指引和介入下,學生可以逐漸具備自主分析、探究與發現、創新性思維的學習能力。這種基于“學生立場”的課堂教學,由“馭人”走向了“育人”。
五、結束語
總之,在新形勢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積極探索教學轉變:由“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轉變,“由知識本位”向“問題解決”轉變,由“碎片式”情境向“主題情境探究”轉變,由“教師立場”向“學生立場”轉變。這樣,才能促使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好地體現核心素養的要求,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成尚榮,兒童立場:教育從這里出發[J].人民教育,2007(23).
[2]張崧.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中國德育,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