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婷
【摘要】師生精彩互動是課堂教學的目標與追求。小學音樂課堂也照樣要營造師生精彩互動的氛圍,這個過程師生互動的效果直接影響著音樂教學目標的達成。要達成互動的精彩效果,要明確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使用多媒體。
【關鍵詞】小學音樂 師生互動 主導作用 主體地位 合理使用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206-02
小學音樂課堂要營造師生精彩互動的氛圍,這個過程師生互動的效果直接影響著音樂教學目標的達成。
一、明確教師的主導作用
主導作用,是指在個體從事社會行為過程中,能夠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某一團體中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教師課堂教學主導作用發揮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師生課堂互動的效果。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鼓勵者。劉家訪指出:“教師的權力表現為五種形式:吸引力、專家權力、獎勵權力、強制權與法定權。”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力。在學生遇到難題時,給予及時的糾正,為學生指出正確的方向。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是外在的,還來自于對小學音樂教育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教師通過自身主導作用發揮在為學生更好的融入課堂教學,在音樂課堂學習的過程當中感悟音樂本身所具有的藝術魅力。
首先,設計發散性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通過設計發散性問題來增加師生互動的空間。例如,在二年級的教唱歌曲《動物說話》教學中,教師設計問題,歌詞中唱到了哪些小動物?這些小動物都說了什么話?讓學生帶著問題聆聽歌曲,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在歌詞中,使學生能更快的進入音樂課堂學習狀態。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將生活中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編進這首歌曲里,使歌曲更加豐富。在學生進行分組改編之后,給予他們機會來進行展示。另外,在進行創編的過程中可以適度引入一些流行元素來增加創編的趣味性。
其次,巧妙設計導學環節。例如,在二年級的教唱歌曲《種玉米》教學中,教師以游戲方式進行課堂導入:教師敲擊節奏,引入新節奏型附點八分音符,在感受和理解音樂的過程中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教師為學生播放歌曲《種玉米》,聆聽音樂,帶領學生將練習過的節奏動作與音樂結合。以課堂音樂游戲導入,學生親自參與做律動,按節奏讀歌詞,將附點八分音符,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以這種方式引出帶附點八分音符節奏的樂句的講解。教師用打擊樂器分別擊拍兩條節奏,讓學生在教材中找出是哪一個,判斷學生是否準確掌握附點八分音符。教師把新學的節奏型反復練習,帶領學生用拍手的方式拍出附點八分音符的樂句,不準確的地方教師指導糾正。教師為解決歌曲中的難點做準備,為了學生能準確演唱歌曲做鋪墊。再次復聽歌曲,學生輕聲跟唱。最后,教師啟發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控制力度以及用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學生可以加入種玉米時的勞動動作表現歌曲。這樣的導學設計不僅教學生學會了一首歌曲,而且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美德。這些具體的教學環節都需要教師在愛崗敬業的基礎上不斷的發揮出自己的主導作用.從教師職業成長的角度來看,不斷的進行主導作用的發揮也是挖掘自身教學潛能,實現更大的教學價值的主要路徑。
二、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的過程當中,需要教師科學把握“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首先,充分考慮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在教唱的環節中充分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例如,在二年級教唱歌曲《老牛和小羊》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的形式進行課程導入。首先提問學生喜歡什么動物,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反應非常積極。教師拿出提前準備的教具:山羊和小牛的帽子,請學生表演,激發學生興趣,并以此引出課程難點:音的高低。這樣一系列的課堂情景設計,能讓學生積極的與教師互動,教學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的嗓音特點及保護方法。
其次,要科學理解“以學生為主體”原則。一些教師經常談在音樂課堂上如何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而真正實行起來的時候,如果缺乏必要的管理,音樂課就會取得較差的教學結果。要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進入合作的狀態。這要求教師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能夠掌握好整個課堂的秩序。由于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年齡方面的特點在自我的管控方面會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需要小學音樂教師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例如,在二年級教唱歌曲《健康歌》教學中,教師設立互動環節,讓學生對歌曲進行動作創編,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在開始創編的過程中,教室的秩序就亂了,有一些調皮的搗蛋的學生甚至躺到地上,引起其他學生大笑,這時的教師并沒有對這樣的學生進行批評,反而用贊揚的語氣評價學生的動作很特別,并以此激勵學生創造更好的動作。教師這種做法讓調皮的學生有了重新創編動作的動力。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要正確引導學生發揮自己參與的主動性,從而更好的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三、合理運用多媒體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教唱環節中強調聲音和圖像合理使用,在多媒體的具體使用過程中應該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高,進而更好發揮出多媒體在促進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中的作用。
首先,要適度使用多媒體。在教唱的時候,在多媒體的使用過程當中,要把握好一個度,在該使用多媒體進行輔助音樂課堂教學的時候就積極的使用多媒體。學習一首新歌曲,學生在唱譜階段,教師通過器樂伴奏或示范演唱的方式來給學生提供更加直觀的體驗。在教授較難的曲目時教師應該以分句的形式教唱。例如,在小學四年級教唱歌曲《快樂的潑水節》教學中,教師首先用多媒體播放音頻,讓學生聆聽曲目,讓學生感受歌曲的速度與情緒。然后,再次播放音頻,讓學生小聲跟唱,熟悉旋律,對學生唱不準的,教師示范糾正。區分兩個八分音符與附點八分音符的區別,在此基礎上,教師解決教學難點,系統的分句講解歌曲出現的節奏,講解休止符的唱法、同音連線的時值。最后,播放多媒體,放伴奏,全班齊唱。通過這種多媒體的適度使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質量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其次,要選擇適宜的教學媒體。聲音和圖像要使用在適當的地方,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適當使用多媒體,播放童趣的視頻,吸引學生注意。例如,一年級教唱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學中,教師首先播放了一段《維尼小熊》的動畫片片段作為課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唱歌曲之后,教師播放曲子的舞蹈視頻,全班同學一起看著畫面,模仿舞蹈動作,學生們樂在其中,非常喜歡這樣的師生互動。1-2年級的學生就應該多用視頻,激發學生的視覺沖擊,更直觀的體驗,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對于3-6年級的學生教師對于新曲子的教學引導可以多用圖片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六年級教唱歌曲《小小少年》教學中,教師以圖片的形式,講解歌曲背景故事,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歌曲的情感表達。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獨立找到歌曲里新的節奏型與知識點。教師多用講解法,由于《小小少年》中的人物形象的年齡與六年級的學生年齡相仿,所以教師鼓勵學生學習小小少年戰勝困難的決心,并讓學生各自講述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們分享。
最后,音樂教師要具備必要的多媒體操作技能。在使用多媒體來輔助音樂課堂教學及師生互動的過程當中,在音頻的錄制,課件的制作等方面要不斷的精益求精,充分發揮多媒體自身所具有的輔助教學功能。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充分借助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在教學實踐中提升自己多媒體操作技能。學校也應該搭建良好的教師多媒體技能提升平臺,通過專業培訓等方式來為小學音樂教師多媒體操作技能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