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燕紅 陳佩怡 馮志桃 馮小鳳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教學離不開對其背后文化的教學。修訂中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6年)(以下簡稱《課標》)確立“文化品格”這一學科核心素養,指出文化品格是一項重要的培養目標。高中英語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幫助學生理解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本文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指針,從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出發,對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進行了研究,旨在給一線高中英語教師提供指導,使高中英語課堂成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一方天地。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材 學科核心素養 文化品格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237-02
一、前言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指出,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增強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文化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高洪德,2017)。教材是實施英語課程、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然而,應試教育、傳統的教學方法、教材編寫等因素滯后了教材對學生文化品格的塑造。因此,如何緊密結合教材內容發展學生的文化品格成為了學科核心素養下英語教學的關鍵問題之一。
二、英語教材文化品格滲透的理論依據
文化品格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文化意識、人文修養和行為取向(王蓓,2017)。文化品格不僅僅指了解一些文化現象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包括評價和解析語篇反映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象,比較和歸納語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歷程與態度、文化認同感和文化鑒別能力。(程曉堂,趙思奇,2016)
美國語言學家Edward Sapir(1985)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播,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基于此,筆者認為高中英語教師除了講授語言知識,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英語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載體,其文化的滲透及呈現的渠道是提高學生德育和培養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
三、高中英語教材對學生文化品格的滲透
本文從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一至五語篇中文化的分布及有關人物的年齡角度,探究高中英語教材對學生文化品格培養滲透的情況。
1.根據美國語言學家卡克魯(Kachru,1985)的同心圓學說(concentric circle),全球的英語分為內圈(inner circle)、外圈(outer circle)和擴展圈(expanding circle)。內圈指的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外圈指的是以英語為第二語言或官方語言的國家,如印度、菲律賓、南非等;擴展圈指將英語作為外語的國家,如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等。我們可以把教材的文化分為目的語文化、世界文化和民族性文化。以此為依據來分析教材中的文化分布情況。(唐娟等,2017)(見表1)
由上表可知,目的語文化分布最多,在每個模塊當中占比較大,說明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與當下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和英語思維,以文化促進語言學習的教學觀相吻合。但母語文化在各個模塊占比分別為27%、56%、30%、18%、27%,明顯比目的語文化少。
《課標》中文化品格定義為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文化意識、人文修養和行為取向。文化品格有助于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增強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學會做人做事,成為有文化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高洪德,2017)。(如下圖所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使教育強國得以實現,必須要讓學生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塑造學生的文化品格有助于學生提升人文修養,打開國際視野,培養家國情懷。這是教育強國的必由之路。基于此,在外語教學中,對目的語文化的側重無可厚非,但母語文化同樣應該受到重視。
2.教材中的文化輸入內容還可以從教材中主人公的年齡展開研究(張紅玲,2007)。考慮到學習者是青少年,因此可以探討教材語篇中所選人物的年齡是否容易激起高中生的學習興趣。詳見表2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語篇中主人公的年齡分布表。
從教材中主人公的年齡來看,教材中主人公的平均年齡為47.3歲,可以看出年長者占了很大的比例。
“英語課程應根據教和學的需求,提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英語學習資源(教育部,2012)?!辟N近時代,就是要注入有時代氣息的相關語料,讓學生豐富對知識的體驗。高中生正處于青年初期,由表2可知,教材中主人公以年長者居多,但因時代不同,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
四、思考
高中英語教學應注重對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因為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并不代表學生的文化水平,否則學生即使應試能力高,英語的應用能力必然弱化。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不失時機地在高中英語教材中增加符合學生發展特點的語篇,能達到逐漸形成學生的文化品格的目的。
1.民族性、地方性文化語篇有利于提高中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情懷。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增加民族性文化語篇的數量,讓學生了解本國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文化如何用英語準確地表達,如何向世人介紹我們的文化,用純正的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在此基礎上,加深對本族文化的理解,從而增強民族文化自我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情懷。
2.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語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生智力發展已接近成熟,他們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基于表2 的分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語篇容易喚醒學生相關記憶,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將語言學習、文化學習與學生的體驗相結合,通過不斷地體驗對比,促使學生對自己的言行、態度和人生觀的反思,才能使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化的作用。
五、建議
處于靜態的教材要不斷應當瞬息萬變的社會和教學的實際需要,就必須依靠教材編寫者和教師靈活地駕馭教材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要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在以下方面做適當的調整。
1.給教材編寫者的建議
(1)適當地增加本國文化的學習。如在必修一Unit3中在介紹西方國家如何度過圣誕時,適當地拿春節作對比,可以使學生明顯地感到中西方慶祝節日的不同習慣。這不僅使學生對中外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而且增強了學生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
(2)提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英語課程資源。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一些與學生年齡相仿的人物片段來教授相關知識,將語言學習、文化學習和自身的體驗結合起來,則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2.給教師的建議
(1)拓展多樣的文化資源。如教師可組織英語角、英語沙龍等活動,鼓勵學生游學、研學,在與外國朋友交流的過程中體驗中西方思維活動、行為準則等的不同。
(2)教師也可以提供符合高中生的課外閱讀資料和英語電影,要求學生在閱讀觀看時注意相關的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這樣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將更全面、更成熟,從而更容易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
六、結語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文化品格目標性顯著提升了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是我國外語課程的重要發展(高洪德,2017)。高中英語教師要對學生文化品格的塑造從“走形式”轉向“走心”(王蓓,2017),要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文化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文化品格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洪德. 文化品格目標:英語課程的重要發展[J]. 英語學習(教師版), 2017, (1): 6-9.
[2]王蓓. 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研究[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2017, (5): 7-12.
[3]程曉堂, 趙思奇.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 [J]. 課程·教材·教法, 2016, (5): 79-86.
[4]薩丕爾. 語言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5. 186.
[5]唐娟, 逄英晗, 楊園園. “一帶一路”視野下中學生英語語篇選擇的民族文化性探究[J]. 師道·教研, 2017, (10): 31-32.
[6]張紅玲. 跨文化外語教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034fc30102wmkv.html,201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