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哲霞
【內容摘要】筆者在多年的高中數學教學中發現,學生在高一階段的學習中存在著大面積的學困現象,學生著急,家長擔心。本文結合自己多年的觀察、積累、思考、交流,對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予以剖析,并提出一些改進的方法與建議,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 學困現象 成因分析 教學建議
在多年的高中數學教學中發現,每一級升入高一的新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能適應高中數學學習的現象。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筆者對此做了長時間的觀察、思考、交流和總結。在日常教學中對不同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狀況悉心觀察,對學生每次考試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統計與分析;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交流談心,了解他們的困惑與失誤;仔細閱讀每次考試后學生的評教信息;對自己日常的教學行為進行深入的反思研究;與同課頭老師及時交流探討,研究產生這種大面積學困現象背后的原因,也探索總結了一些自以為行之有效的方法與措施,在此與大家分享交流,以期拋磚引玉。
一、學困現象的成因分析
學生存在學困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錯綜多雜的,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原因;有“教”的方面的原因,也有“學”的方面的原因。從總體來說,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初高中數學的差異性
首先,高中數學的內容驟增。學生在高中三年要完成新教材必修五冊,選修2系列三冊和選修4系列一冊共十冊書的全部內容,其中囊括了集合與邏輯用語、函數與導數、三角函數、立體幾何與向量、圓錐曲線、直線與圓的方程、數列、不等式、概率與統計,算法語言計數原理與排列組合,離散型隨機變量及其分布、極坐標與參數方程等模塊,內容繁多,形式迥異,方法多樣,教學任務重、時間緊、教學壓力大,由此導致的課堂容量劇增,學習強度攀升,與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習慣產生了巨大的反差與沖突。
其次,高中數學語言的抽象性陡增。教材中的數學用語更專業,更準確,但同時也更加抽象,更難理解。初中數學內容相對簡單,直觀性強,語言通俗平實、淺顯易懂。而高一必修1中的“集合與函數”部分,概念多,關系復雜,理解與記憶均存在較大困難,給學生理解與掌握帶來很大的障礙。
第三,思維方式由感性向理性邁進。高一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存在障礙的另一大原因是高中數學的思維方式也與初中迥然不同了。初中數學因其內容少、難度小,問題單一,許多題目有既定的思維套路,有確定的解答模式,學生易于模仿,便于重復訓練。而高一數學中很多問題尤其函數的有關題目是沒有固定模式與方法可循的,甚至一道題會有很多種不同的思路與方法去解決,會引發一系列的思維沖突,這也是令學生感到無所適從的原因。而數學思想方法的紛至沓來,讓學生目不暇接,手忙腳亂,甚至焦頭爛額。
2.教師綜合教學能力的影響
農村高中因地理位置、經濟條件、外部環境與學校基礎設施等方面無法與城市學校抗衡,因此,一些優秀的師資流向城市,使農村高中的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大打折扣,部分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急需提高,有的教師敬業精神不夠,教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后,課堂形式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互動與交流不夠,老師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還很普遍,教師在教學中精心設疑化難的做法還不夠,學生的參與度有待提高,機械重復的現象屢見不鮮,也是學生學困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
3.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誤區
(1)誤以為只要上課聽懂了老師的講解就能學好數學。高中數學教材內容表面上看也淺顯易懂,但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的問題卻千變萬化、形式多樣的,若不能深入挖掘,靈活應變,仔細研究,往往是不會得心應手的。
(2)不重視概念和基礎知識的透徹理解,淺嘗輒止,或盲目地解題刷題,不注重方法的積累和思想的提煉。看似忙忙碌碌、勤奮吃苦,實則效率低下,收效甚微。
(3)學生的抗挫能力差。一遇困難和挫折,便垂頭喪氣,一蹶不振,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老師;不分析原因,改進方法,不能調整狀態奮起直追。
二、應對的方法與建議
1.切實做好初高中數學的銜接工作。包括復習初中數學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方法,補充初中教材中的缺漏,如立方和(差)公式等。
2.在前期教學中放慢節奏,降低起點,循序漸進。多提問,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多舉例,化抽象為具體;創造機會讓他們在課堂上講,當“小老師”,鍛煉其思維的嚴密性與語言的準確性。多鼓勵,少批評,熱情幫助,給他們一些轉化的時間和空間。
3.指導學生調整學習方法與思考方式,遇到問題,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勤質疑、多動手、常歸納,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要求他們記數學筆記,建立糾錯本或典型習題本。
4.教師要錘煉自己的課堂語言。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應。教師講的話帶有審美色彩,這是一把最精致的鑰匙,它不僅開發情緒記憶,而且深入到大腦最隱蔽的角落。”所以教師要加強自己的課堂語言表達能力,使之簡明、清晰、有條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打造魅力課堂、精品課堂、高效課堂。
總之,“數學是清楚的,只要學生按照數學規則,按部就班地學,循序漸近地想,數學是可以學懂的。”
【參考文獻】
[1] 林濤.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篇[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2] 吳再桂. 理順開放課堂的辯證關系[J]. 中國教育報.
[3] 王珂、馬葆芝. 中學理想課堂的構建[M]. 沈陽白山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甘肅省古浪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