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歡
摘要: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內在的心理狀態如何,情緒高昂,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效果甚微。”為了保持學生們良好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對音樂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開展學生德育教育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 :德育教育;情感交流;角色轉變
德育教育始終貫穿在教育之中,為了保持學生們良好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對音樂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開展學生德育教育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一、音樂教學中重視德育教育的培養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其實也是提高學生德育教育的過程。音樂教育理論家周大風先生曾反復強調要重視音樂德育教育的作用。他說:音樂教育中的藝術教學有別于一般的知識課。知識課程主要是采用敘述、實踐以及邏輯性很強的理論教學方法,而藝術教育主要是通過欣賞一些藝術作品來進行一些美的感受,在愛的氣氛中受到熏陶,使學生在美的感受中能夠健康全面地成長。就拿“愛”這個主題來說吧。有舒伯特的《搖籃曲》感受到媽媽對子女的愛;有《可愛的家》感知我們對家庭的愛,感知對家庭的溫暖;有《難忘的月光》抒發學生對教師的愛;有《故鄉的小路》抒發游子對家鄉的愛;有《我的祖國》傾訴我們對祖國的愛。不要過多的語言,只要聽一遍上述歌曲,你能不為之動情?你還會認為我們的學生沒有從這些“愛”的歌曲中得到德育教育的提升嗎?一位語文教師曾問我:“你在教一首叫《可愛的家》的歌曲嗎?”原來,一位同學在日記中寫道:“以前我們從沒體會我們三口之家的普通家庭有多么可愛,通過學唱《可愛的家》卻使我深深體會到我的家庭有多可愛,我有這樣的家庭多幸福?!蹦悴徽J為熱愛父母、熱愛家庭的學生,已經為熱愛人民、熱愛祖國建立了一個堅實的感情基礎嗎?回答一定是肯定的。
二、音樂教學中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
音樂教學的過程當然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因為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一種相互的過程。師生間應該去創造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并且輕松、愉快,直到師生之間相互需要得到滿足的和諧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更好的學好自己應該掌握的知識,教學過程才能最優化,教育質量才能提高。音樂教師平時與學生接觸的機會比較少,所以不能像班主任那樣平時與學生接觸的比較多,音樂教師在每班的課時一般是一周一節課,所以與學生才有一節課的交往時間。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充分運用時間,運用音樂來進行教學活動,從而達到老師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呢?關鍵是一個“愛”字。“愛學生”,是每位教師的職業道德,更是每位教師的天職。我們每位教師(尤其是音樂教師)都應該是愛的天使。教師的情感是影響學生在眾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這種情感要盡可能地體現在音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體貼與關愛的情感激發起了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熱情,同時在德育方面也培養了師生之間的情感。如果學生在演唱時唱錯了音、詞對不上或回答不出老師提出的問題時,教師一定要做到耐心指點或給予幫助和鼓勵。在課堂上如果發現哪名學生感冒了,嗓子啞了或咳嗽了,在下課的時候老師要及時的去過問一下學生的情況或者給學生拿點藥并且告誡學生:“如果在嗓子不舒服的時候,千萬別大聲喊叫,也別吃有刺激性的東西。”對于個別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則應對其進行嚴肅的批評和說服教育等等。在音樂教學中,師愛在學生心目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慢慢地學生對老師也產生了親近感和信賴感,學生把對老師的愛就轉化到了學習音樂課上,并且對音樂的學習產生了良好的情緒,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愿望。
三、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實踐證明,在音樂的教學中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師愛的情感如果放到學生的心靈最深層,會使學生產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喚起學生美好的情感;在音樂教學中師生之間情感的培養,會轉變為教師的工作力量和學生學習的激情,為學生學習音樂創造良好的條件。在音樂教學中進行德育的培養,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是在老師教授的過程中與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相結合。音樂課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而在上音樂課的同時,它的教育目的就是為國家培養出一個對社會需要的有用之材,可造之材。
讓我們師生帶著良好的音樂感覺,共赴嶄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