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
摘要:利用生活素材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貫穿傳統文化教育,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維續發揚光大,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關鍵詞:傳統文化;語文教學;課堂教學;生活素材;教學手段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悠歷史的文化古國,有著古老的民族傳統文化。作為炎黃的子孫后代,我們更應該有責任和義務將這些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內容,諸如熱愛祖國,尊老愛幼、互相幫助,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等。它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很大的作用,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語文教學者,我們更應該讓這些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發揚光大。那么在教學中如何貫穿傳統文化教育,我心中真是一片茫然,不知該如何下手。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的深入。我恍然大悟,平時的教學工作不就是對學生播撒傳統文化教育。每一篇課文;每一次知識競賽;每一次課本劇的表演,每一次班隊會活動。無不滲透著古老而又悠久的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尊老愛幼、團結一致、毫不氣餒、不怕困難、勇往直前……這難道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嗎?
一、在課堂教學中貫穿傳統文化
課堂上,每篇課文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優良傳統。例如,我們學過的詩歌《我們愛你啊,中國》,讓學生明白了我們的祖國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古國。它幅員遼闊、山河壯麗、文化燦爛,更有著迷人的民族風韻和偉大的民族精神。還有《鄭成功》一文,課文詳細的介紹了我們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歷經艱險收復臺灣的歷史公司。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那種捍衛民族尊嚴、為國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的敲擊著每位學生的心靈。還有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詩句道出了唐代詩人杜甫的那種懷念家鄉、思念親人以及他想立刻回到家鄉的急切心情。同時一個“喜”字體現了他對收復山河的喜悅之情和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心情。真可謂是“喜極而泣”。陸游的《示兒》更是體現了中華民族兒女對祖國統一的無限期盼和渴望。
二、利用生活素材貫穿傳統文化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作為一位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我也是時時刻刻在教育學生銘記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遇到每個傳統的節日,我便會在班會上給學生講解關于這個節日的來歷,以及這個節日我們該紀念誰,該用怎樣的方式來紀念,例如,在剛剛過去的清明節,我們應該去祭拜我們的祖先皇帝,皇帝陵墓離我們并不遙遠利用清明節這個假日,讓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去祭奠祖先、去了解
去感受我們古老的濃濃的傳統文化。也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由于是親身經歷所以學生寫起來比較得心應手,因而便是次很優秀的習作。另外,我們學校地處210國道,據著名的洛川會議舊址百米遠,利用這個有利條件,讓學生了解洛用會議的精神;了解抗日十大綱領是怎樣制定的,了解我們的革命前輩為抗日戰爭所做的英明訣定給學生們以愛國主義的教育
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貫穿傳統文化
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側重學生這方面的培養。比如,《草原》這篇課文,在教學時我用各種方式閱讀,讓學生領悟大自然的美,去感受濃濃的民族風情,范讀時,讓學生閉著眼睛想象作者描繪的畫面聽錄音,看畫面。語言文字和實物相結合,在線祖國山河的美麗。然后,布置作業,讓學生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在作業時用自己的筆將這篇課文描述的景色畫下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詹天佑》一文中理解“中部鑿井法”“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法”“人”宇形線路這幾種方法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時讓學生自己用直觀圖示的方法,將這幾種開鑿方法畫下來,并能照圖流利地講解。說明學生確實將課文內容理解,從而學習詹天佑的吃苦耐勞、堅強不屈高超創新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盧溝橋烽火》一文我國人民同仇敵愾、奮勇抗敵,最終取得盧溝橋事變的勝利,拉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作業設計時讓學生觀看一些抗日戰爭時期的影片,感受我國人民的團結一致、不怕困難、為國犧性的忘我精神,生活中,更是要求學生團結、學會互幫互助、學會尊老愛幼、學會善解人意、學會合作。
總之,在學生生活的的每個角落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以此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快樂和健康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