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仔細研讀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了反思,結合“蘇式課堂”和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文中介紹了針對核心素養進行閱讀教學的改革思想,為讀者展現了一個符合實際的、有美好未來的低年級語文教育的探索之路。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教學;核心素養
蘇式課堂教學的前提是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是符合蘇州地域文化特征的一種富有個性風格化的課堂特色追求。它的三個基本特征是:邃密以豐實累積、易簡以注重感悟、共生以催生智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目前教育領域中的一個新理念,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需重點著眼于核心素養,來構建理想課堂。從原有的三維目標上升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將傳授知識轉向了重視學生,從掌握技能轉向了關愛學生,從而實現知識結構與社會生活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理解感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既有普遍意義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蘇式課堂的核心素養,不是另立標桿,而是在課程標準的引領下,結合蘇州的歷史文化精神以及教研成果,將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到實處,培養蘇式學子,打造蘇式人才。
一、 讀出兒童情趣
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朗讀兒童文學作品,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師先范讀,再指名讓學生讀,可以建立學生閱讀的信心,調節學生閱讀的語氣,豐富學生閱讀的內容,加深學生閱讀的投入,提升學生閱讀的品位,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例如《只撿兒童多處行》,當讀到“成千盈百”“鬧嚷嚷”“飛涌”這些詞的時候聲音要上揚,這樣能夠表現出兒童的人數眾多,精力旺盛。當讀到“就是開得旺嘛!”這一句的時候,“旺”要重讀,表示強調。教師要指導學生用輕松、愉快的語氣朗讀,讓學生感受到兒童的活力。
當學生在聽完《賣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潸然淚下,在聽完《小稻秧脫險記》之后手舞足蹈,在聽完《桂林山水》之后有身臨其境之感……這便是范讀成功了。教師要利用課堂多為學生進行范讀,這也可以強化教師在閱讀教學方面的引領和方法意識。
此外,教師還可以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講故事”這一環節,且將這一環節安排在課堂的最后,讓學生通過想象來講述一個故事。這樣做,不僅能夠提高兒童的表達能力,更能活躍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再次,更好發揮兒童文學作品審美教育的作用。
二、 發揮想象,把握兒童情趣
小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其中,低年級的小朋友想象力尤為豐富。在閱讀兒童作品時,讓孩子把自己所理解的內容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是培養和發展兒童形象思維以及創新思維的一條捷徑。這么做,既可以讓孩子動手動腦,又可以讓枯燥無味的說教變得具體可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完《狼和小羊》這篇課文之后,教師不妨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腦海中的狼和小羊,再把學生的繪畫作品展示出來,讓大家評一評、議一議,看看誰最能畫出狼的兇狠和小羊的無辜。
這樣教學,寓教于樂,可以使課堂生動活潑,充滿樂趣,孩子就會在濃濃的樂趣中主動地求知識,更好地了解作者揭示的意義。
適當地發揮想象,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領會作者的意圖。
只有當作者展開符合兒童心理的想象的翅膀時,才能展現出兒童內心世界的情趣。
三、 恰當運用音樂,陶冶情操
恰當地運用音樂,就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可以帶領學生進入預先創設的教學情境。適時地為兒童文學作品配上適當音樂,還可以使故事、教師、學生三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鳴。
例如《狐假虎威》這則寓言,教師可以先用幻燈片出示課文中的插圖,以便于讓學生更加生動地感知這兩個鮮明的藝術形象,然后陳述導語:“狐貍大搖大擺、神氣活現;老虎半信半疑、東張西望。”接著播放配樂,老師范讀課文。此時學生便仿佛真的可以看見森林中的狐貍和老虎,完全沉醉在故事情節中。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語言的訓練要求,教師可以播放樂曲,配樂朗讀也是不錯的選擇。又如竇桂梅老師在上《清平樂·村居》時,還配上了《水調歌頭》讓學生跟著唱,來活躍課堂的氣氛。但是在使用多媒體時要注意,這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
四、 演出兒童情趣
教師還可以通過把握童話的游戲性開展教學。
童話憑借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和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不僅愉悅了孩子的身心,還給孩子帶來了豐富的審美體驗,凸顯了兒童的游戲精神。“游戲與裝扮在兒童時期乃是生命攸關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須為他提供玩耍和裝扮的機會。”裝扮類游戲十分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對于兒童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課堂上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讓孩子們進行角色扮演,可以使孩子們更好地理解童話的內容,發揮孩子的想象力,豐富他們的個體體驗。教師要充分利用童話的游戲性這一特征,并且給學生多多創設角色扮演的機會。
如在學習《狐貍和烏鴉》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教具:即以掛圖的形式展現樹上的烏鴉、樹下的狐貍和香噴噴的紅燒肉,給學生直觀的視覺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好動的孩子來分角色扮演;接著,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語氣要夸張,從而讓別的同學在聽的過程中體會兒童文學的幽默與諷刺。
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了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帶領學生慢慢走入兒童文學中去,去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那么,在這樣的學習中兒童的學習熱情自然便會噴薄而出。
“蘇式課堂”中的教師根基牢固,他們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運用未來教室、電子課桌、教學一體機等新型教學媒介,使得課堂變得精彩有趣。他們具有可以信手拈來的學識和隨機應變的教學能力,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能夠真正融入教學情境中,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創新個性,形成創新型人格。
參考文獻:
[1] 謝靜.蘇教版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研究[D].揚州大學,2014(12)51-52.
[2] 蔣風.兒童文學的趣味性[J].浙江師范學院學報,1983(1):35,39.
[3] 閆學.小學語文文本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
作者簡介:
朱寧寧,江蘇省昆山市,江蘇省昆山市巴城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