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情是體驗求助者內心世界的能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共情技術,能促進學生的社交能力和情緒的發展,優化教學過程,有利于改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學業成績。在七八年級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共情技術,把握需要,通過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來提升共情能力;通過教師評價、同伴評價、自我評價來提升共情水平;通過重視體驗、猜想和選擇來提升共情表現。
關鍵詞:共情;共情技術;初中數學;應用策略;七八年級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共情是對當事人的內心世界有準確以至于有如親身體驗的了解,要感受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如感受自己的一樣,這就是共鳴共情了。”在心理學科中,“共情”一詞和“投情”“神入”“同感心”“通情達理”“設身處地”等是同義的。共情因性別和年齡等因素有較大差異。有研究者通過問卷工具得出結論:“師生共情程度基本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降低,教師共情的程度女教師高于男教師,學生共情不受自身性別的影響;師生共情對師生關系有一定的影響,它們分別通過師生關系對學業成績起到影響。”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也證明,注意適時、恰當地進行共情教育,對于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從數學學科角度分析,數學知識大多是抽象的、概念性的,也是相對枯燥的,尤其對低學業成績學生來講,有些知識無疑是“天書”。通過教師共情激發學生的正向動機,充分發揮學生尤其是低學業成績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產生“因喜愛教師而喜歡其所教學科”的良好結果。因此,教師的共情能力應該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內容。本研究從應用策略視角舉例分析共情技術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正確運用。
一、 把握需要,以“三備”促共情
共情可分為 “自發的共情”和“習得的有意識的共情”,后者是需要有意識的學習和訓練,是一項可以學習和提高的技能。作為教師,要提高對學生需要和情感的敏感度,做到“三備”。
(一) 備教材。鉆研教材是教師的基本功。如果教師能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好問、好學的心理特點,通過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突出重點難點,開發和利用教育資源,再借助合理調控學生情緒,設身處地的設置情境、激發情緒,就能充分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從而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加速學生認知的發展。在備教材的過程中,關鍵是要擺脫教師自我中心,站在學生角度想問題、找對策,借助課程的信息資源,使教材內容呈現情境化。如在八年級上冊13.4課題學習《最短路徑問題》一課中,教師以懸念導入新課。一開始,教師出示牧馬人飲馬的經典問題:牧馬人從A地出發,到一條筆直的河邊飲馬,然后到B地.牧馬人到河邊的什么地方飲馬,可使所走的路徑最短?由于八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而且學生普遍基礎較好,很快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于是學生嘗試回答,并相互補充,最后達成共識。此外,在開發教學PPT時,要通過數學樣例技術、導航歸類技術、簡單合理的組織方式、學習者設計技術降低認知負荷,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積極情緒體驗,為提高共情的敏感度奠定良好基礎。
(二) 備學生。共情的基本要求就是教師要從學生內心的參照體系出發,設身處地地把握學生的內心世界。備學生,也稱學情分析,就是要認真了解班級整體的數學知識起點及水平分布狀況,分析學習者個體在學習風格、成就動機、個性特征和智力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如部分學生不喜歡課前預習,但數學知識接受能力強,易產生許多合理性數學錯誤;部分學生數學基礎差,又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經常產生學習焦慮和學習困難,經常產生過程性錯誤和合理性錯誤。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必須時刻反思自己是否已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特點,是否把握學生的數學學習情緒和興趣,教學內容、教學課件、教法學法是否充分考慮班級整體和個體情況,等等。如在上面牧馬人飲馬舉例中,充分考慮學生水平,依次分層設計了如下三個問題:
問題一:如圖,點A,B分別是直線l異側的兩個點,如何在l上找到一個點,使得這個點到點A、點B的距離的和最短?
問題二:點A,B分別是直線l同側的兩個點,如何在l上找到一個點,使得這個點到點A、點B的距離的和最短?
問題三:如何能把點B移到l的另一側B′處,同時對直線l上的任一點C,都保持CB與CB′的長度相等,就可以把問題轉化為“上圖”的情況,從而使新問題得到解決.
基于對學生的了解,問題一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可以很容易地解決上面的問題,問題二、問題三則充分調動起學生探求最短路徑問題的強烈欲望,學生們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索,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激發,學生很自然地達到情動而憤悱的學習境地。
(三) 備教法。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備教法,主要考慮如何引導學生,以怎樣的形式為學生學習提供幫助。教學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講授法、談話法、閱讀指導法、范例教學法、討論法、發現法、欣賞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教師選擇教學方法,應根據具體教學的實際對所選擇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和綜合運用,并以啟發式教學思想作為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關注學生的情緒與需要。教學方法要與教學內容、教師和學生的實際以及教學情境相適應。選擇怎樣的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后,應該因人、因地、因時而異,選擇符合當時教學情境需要的教學方法。
二、 正確表達,以“三評”促共情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恰當呈現并合理利用評價結果,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記錄學生情感態度的情況,用恰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反饋和指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評價活動是一個共情過程。教師必須通過正確表達,以準確、恰當的方式表達對學生情緒意圖的感受、理解和尊重,及時反饋、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提升共情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一) 教師評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的既是班級集體又是個人,要充分認識到正確表達的重要性,尊重學生,重視對學生學習活動做恰如其分的鼓勵性評價,淡化消極性評價。教師評價時,應把自己放學生的處境來嘗試感受喜怒哀樂,并對學生需要和情緒有敏銳而準確的感覺。如果在評價時缺乏恰當的表達方式,就會導致學生情緒低落、學習動機不足,成了“刀子嘴豆腐心”,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最近有學者通過實驗研究,也得出“教師共情能夠促進學生的學業成績,教師共情能力對后進生的學業成績具有更大的促進作用”的結論。
(二) 同伴評價。課堂教學評價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又貫穿教學的全過程,這不只涉及學生與教師,還有同伴。教師通過小組活動,讓小組內進行同伴評價,或組與組間進行同伴評價,對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學習動機等有促進作用。如在復習八年級“因式分解”時,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四人一組的小組比賽,優先挑選后進生做比賽的記錄和紀律裁判。比賽的項目包括必答、選答、搶答,必答的題型較簡單,小組內每個人基本均能答出;選答題有一定難度,由小組選出2人回答;搶答的題型靈活多樣,抽簽決定。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特別注意對學生情緒的調控,如緊張接不上題的學生,會去努力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求小組進行分項評比,如評出小組和班級的必答之星,選答之星、搶答之星、進步之星等,評出小組的一二三及鼓勵獎,并給予象征性物質獎勵。在這個小組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教師充分運用共情技術,從學生的角度設計題目、組織活動、開展同伴評價,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自我評價。關注學生尤其是后進學生、退步學生的自我評價,可以為教師及時準確地理解學生需要、提升共情能力架起溝通橋梁。教師每兩周要求學生對數學學習情況進行小結,對個人進步或退步等情況進行自我反思,后進生還要對數學學習習慣進行自我反思。對自我反思比較深刻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口頭表揚;對反思不到位的學生,教師進行不點名批評;教師定期選擇部分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幫助學生全面、科學評價自身的學習情況。通過學生的個人小結,教師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學習情況,為教師“三備”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 突出開放,以“三重”促共情
共情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覺到被理解。新課程改革鼓勵教師開展開放式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在開放式教學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需要感。
(一) 重體驗。共情的兩個重要特點是設身處地和感同身受。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讓師生共同經歷數學思考過程,獲得相同或相近的體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學生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可見數學學習離不開個體的體驗,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說數學”,在聯系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如在人教七年級上冊1.1《有理數大小比較》一課時,教師布置學生制作溫度計并上交作品后,帶領學生一起到操場上去分組測量溫度,學生在測量和比較的過程中,獲得對有理數大小的感性認識,回教室后學生回答問題非常活躍,教師設計的教學問題回答細節與預設的非常一致。
(二) 重猜想。猜想是人類理性中最富有創造性的部分,推動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強大動力。猜想是訓練數學思維方法的重要途徑。猜想大致可分為類比性猜想、歸納性猜想、對稱性猜想、仿造性猜想、逆向性猜想。數學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學習證明推理的好機會,合理恰當地運用猜想,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大膽思維,讓學生的邏輯思維在“先知先覺”的猜想中得到飛躍和升華。通過直觀、類比、逆向、歸納等方法,引導學生敢于猜想、善于猜想,探尋數學知識的奧秘,享受猜想的樂趣。
如在七年級下冊19.2《一元一次不等式》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時,先復習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然后再把方程的概念引申到不等式中來,學生不難發現不等式中也具有“一元一次”的特征,通過類比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很容易就可以得出,學生的印象也深刻。在具體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與解一元一次方程類比,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
例如:1. 解一元一次方程:3x+9=5-x.
解:移項,得:
3x+x=5-9,
合并同類項,得:4x=-4.
系數化為1,得:x=-1.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x+9<5-x.
解:移項,得:3x+x<5-9,
合并同類項,得:4x<-4,
兩邊都除以4,得:x<-1.
學生只要注意最后一步:系數化為1時,不等式的兩邊如果都乘以或者除以同一個負數時,不等號的方向改變即可。
(三) 重選擇。在數學學習中,練習是掌握知識和技能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個性、基礎,不同的班級也有不同的學習和思維習慣。教師應該從激發學生求知的情感出發,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需要,如提供科學合理的分層樣例、分層作業,強化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滿足不同學生的成就需要,解決學生充當看客的問題。教師通過采用分層的教學方法,使處于較高水平的學生達到更加優秀的層次,使那些知識水平處于較低層次的學生獲得較大的發展,也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和獲得更多成就感的機會。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共情技術,以“三備”“三評”“三重”構建良好的情感課堂。教師通過共情,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把握學生的內心世界;能提升學生被理解、接納的幸福感,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能促進學生進行深入的自我探索,加強師生雙方彼此的理解和更深入的交流;能增強助人效果,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和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學業成績。
參考文獻:
[1] 張德山.教師的教育物質:共情[J].現代教育論叢,2007(2):17-20.
[2] 洪培瓊.師生共情對師生關系及學業成績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13:55.
[3] 林素芬.數學課件設計中降低認知負荷的有效[J].麗水學院學報,2010(5):94-97.
[4] 林素芬.善待 “數學錯誤 ”,提高教學有效性[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6):133-136.
[5] 張國朝.淺談備課之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J].科教文匯,2011(12):5-9.
作者簡介:
郭文兵,浙江省溫嶺市,溫嶺市城南鎮岙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