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國家首提“核心素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體系以“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為主要內涵。除了課堂教學,高考試題也體現出“核心素養”的滲透。研究高考,指引教學,關照現實。
關鍵詞:核心素養;歷史觀照現實;滲透
一、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
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提“核心素養”概念,力爭實現從傳統重知識技能向關注學生素養發展的轉型,實現“教育育人”的回歸。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就是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能力,主要包含“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個方面。
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是歷史教學最基本的原則,離開唯物史觀的指導,歷史教學很容易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同時,歷史學科又具有明確的“時空”特性,脫離了“時空”特性,歷史將不能成為“歷史”。具體到高中歷史教學,必修政治史模塊將變成政治學,經濟模塊變成將變成經濟學。歷史教學中必須堅持本學科的特色,突顯學科特征。再次,歷史研究力求客觀真實,強調“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沒有史料支撐,就沒有歷史結論,史料實證是保證歷史學科客觀性和科學性的底線,歷史教學也務必堅持這一原則,培養學生實證分析的能力。最后,家國情懷是歷史教學的終極目的,以唯物史觀指導教學,學生掌握了歷史知識,提升了思維能力,養成了“家國情懷”,歷史觀照了現實,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體系在邏輯上形成了閉環。
二、 滲透核心素養,歷史關照現實
作為現行高中歷史教學的終極評價工具,“在核心素養立意的時代,高考的根本價值取向就是要貫徹立德樹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焙喍灾ㄟ^在歷史教學和高考中滲透“核心素養”,培養選拔符合國家要求的人才。2017年高考歷史全國卷Ⅰ就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點。現以2017年高考歷史全國卷Ⅰ第46題為例,簡要闡述高考選做題是如何滲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用歷史觀照現實的。
(2017年全國Ⅰ卷)46.【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5分)
(材料略)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美雙方就中國領土問題達成一致并寫入《開羅宣言》的內容,說明其意義。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美政府首腦會晤所反映的美國戰后東亞秩序的構想。答案:略。
通過分析,核心素養體系的滲透主要體現在以下諸方面:
1. 唯物史觀的滲透。唯物史觀是最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只有堅持唯物史觀,才能全面、客觀、準確地看待歷史問題。通常我們提及唯物史觀涉及的多是原因分析,即經濟決定政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等方面,這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分析歷史事件發生根本原因的最佳方法論。本題雖然不涉及原因分析,但是“簡析中美政府首腦會晤所反映的美國戰后東亞秩序的構想”的設問,必然要求考生要全面、客觀地分析、評價歷史問題,這就要求必須堅持唯物史觀才能實現。
2. 時空觀念的突顯?!皶r空”是歷史學科的最突出的特性。時間和空間是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的最基本的要素,任何歷史都離不開時間、空間這兩個要素。本題涉及的開羅會議,以1943年為時間坐標,指明開羅會議召開的大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正在進行艱苦卓絕的反法西斯戰爭??臻g坐標顯然是中國、美國兩個大國,中美在太平洋戰場上進行合作共同對付殘暴的日本法西斯的過程中,在開羅召開會議,以解決戰后相關問題。只有了解到時空因素,才能將相關歷史事件放到具體的時空背景中考查,以便正確地解答問題。
3. 史料實證的運用?!耙环质妨弦环纸Y論”,本題首先要求學生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內容,然后說明意義,最后進行評論。學生需要具備史料實證意識,知道歷史結論必須有相應的歷史史料作為依托,即所謂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如果沒有這種意識,很容易在簡單的問題上失分。
4. 歷史關照現實,彰顯家國情懷。作為一門兼具人文性和科學性的學科,史料實證已經突顯了歷史學科的科學性,家國情懷則明確了歷史學科的人文性。高考擔負著為國選拔人才的重任,必然具備價值觀引導的作用,這體現在家國情懷的滲透。本題以歷史關照現實,回應社會熱點,滲透進了家國情懷。
第46題雖是選做題,但它卻將“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又高度契合社會熱點,對于研判未來幾年高考歷史全國卷Ⅰ的走向,可起窺斑見豹之功。
三、 結語
高考引領教學,2017年高考歷史全國卷Ⅰ再次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高中歷史教學必須堅持學科“核心素養”的導向,這樣才能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實現課程改革的目的。對于歷史教師而言,應主動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教學中堅持“核心素養”的同時,關注社會熱點,積極研究高考動向,用高考引領教學,用歷史觀照現實。
參考文獻:
[1]劉芳,王輝,成學江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考歷史命題例說[J].中國考試,2017(4).
作者簡介:呂增根,安徽省淮北市,安徽省濉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