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強調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中外歷史大事年表是我們在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它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學科的知識是建構在歷史時空基礎上,對歷史的認識必須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出發。
關鍵詞:核心素養;時間觀念;空間觀念;大事年表;年鑒學派
最新出臺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強調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在此基礎上又分為五個部分:“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2. 知道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3. 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事件、人物、現象的相互關聯。4. 能夠在不同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并據此對史事做出合理解釋。5. 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睔v史學科核心素養強調時間和空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人類任何歷史活動,都是發生在一定時間,并在特定環境中進行的。面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指導,筆者認為在教科書附注的中外歷史大事年表是我們在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它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一、 梳理歷史事件先后時序,查閱分析歷史事件起著重要作用
中外大事紀年表是對學生要求掌握的歷史知識的濃縮。表面看中外歷史大事年表是對歷史事件簡單記憶,實際是用編年體的形式對歷史事件的整理。我們知道任何歷史現象都與一定的時間、年代相連,以年代確定中外歷史大事的發展演變。而年代標定的是史實在歷史過程中所占位置,反映史實的先后、進程和相互聯系,從而讓我們進一步認識思考歷史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形成歷史復習的縱向理解。重視年代時間,采用年表便成為我們歷史教學堅持的傳統。歷史年表是傳統歷史教學留下的寶貴資源,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指導下,年表作為教學資源更應煥發出生命力。年表資源的開發和運用是實現歷史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我們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重要教學手段。特別是在近現代史上的考察,由于不少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比較近,學生容易混淆。如:2014年福建省高考文綜卷歷史部分第16小題:長征期間,國內外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民族矛盾加劇,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進行重大調整。這一調整是指
A. 召開八七會議,確定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B. 召開遵義會議,糾正“左”傾錯誤路線
C. 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D. 召開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這題看上去沒時間顯示,但是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有幾個歷史事件暗含了時間,如:長征時期是指1934-1936年,八七會議指的是1927年、遵義會議是1935年、八一宣言是1935年8月、七大是1945年。如果學生對這些歷史事件有記憶的話,輕松地排除了第一、第四項。余下的再分析,這有利于學生在高考的兩個半小時里有更多的思考時間。此類的高考題是歷年高考的經典題型,不一一列舉。都是要求學生必須要掌握正確的時序。顯而易見有正確的時序觀念,對于高考而言,其重要是不言而喻,強化歷史學科的時序觀念,是我們教學的重要基石。中外歷史大事年表恰恰就是一個很好的培養學生正確時序觀念的載體。
二、 參考法國年鑒學派理論,縱向分析時序觀念
法國年鑒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認為,“歷史學所以不同于其他社會科學,主要體現在時間概念上。布羅代爾把歷史時間分別稱為短時段、中時段和長時段。所謂短時段,也叫事件或政治時間,主要是歷史上突發的現象,如革命、戰爭、地震等等;所謂中時段,也叫局勢或社會時間,是在一定時期內發生變化形成一定周期和結構的現象,如人口的消長、物價的升降、生產的增減;所謂長時段,也叫結構或自然時間,主要指歷史上在幾個世紀中長期不變和變化極慢的現象,如地理氣候、生態環境、社會組織、思想傳統等等”。他認為“短時段現象只構成了歷史的表面層次,對整個歷史進程只起微小的作用。中時段現象對歷史進程起著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只有長時段現象才構成歷史的深層結構,構成整個歷史發展的基礎,對歷史進程起著決定性和根本的作用?!卑涯觇b派的時間觀念利用在對中外大事紀年表的梳理上,會有效地培養學生正確的時序觀之外,還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思考。以岳麓版必修一中的中外大事紀年表里中的鴉片戰爭為例。短時間看就是中國歷史上發生的一場戰爭而已,中時間段來看,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長時段來看,中國社會經兩千多年的宗法專制社會的變化,是“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是中西文化發展過程的交流。把歷史事件從短中長三個時間來分析,則滿足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細分的五個部分要求,這從根本上把握歷史的總體。
三、 以“空間概念”橫向聯系,形成時空觀念的有效結合
歷史時空觀念是指歷史時序觀念和歷史地理觀念。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顯示出它們存在的意義。歷史學科的知識是建構在歷史時空基礎上,對歷史的認識必須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出發,如果只談時間觀念而不去理解空間觀念,那么史實的發生只是模糊理解。它必須有空間觀念才能更好地了解史實。中外大事紀年表有效地把時間和空間結合在一起。以岳麓版必修二附注節選為例:以時序16世紀初至17世紀末為軸,從政治(中國)張居正改革(1572-1582)、明清更替(1644);外國尼德蘭革命(1566-1609)、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9年)。經濟中國一條鞭法的實施(1581)、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外國世界市場的形成、荷蘭的海上貿易“黃金時代”。文化:中國進步思潮出現,西方科技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外國歐洲宗教改革(1517)。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角度來梳理中國與外國在兩百年里發生的重大事件。不僅強調時間觀念,同時也注重中外歷史的結合,這就強化空間觀念,有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總之,中外大事紀年表有利于學生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結構的梳理;有利于學生形成歷史學習的縱橫交錯的歷史時空觀念;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歷史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歷史和獨立解題的能力。讓學生擁有開闊的視野和豁達的胸懷。所以我們要重視中外大事紀年表的教學,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
廖建華,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磁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