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卷以精心設計的情景為載體,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引導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視,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掌握學科本質,還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清晰性和邏輯性。具體做法是幫助學生把握時政背景,分析時政情景結構和構建課本知識結構,建立解題的生活和知識邏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關鍵詞:高考;核心素養;解題邏輯;情景結構
一、 立憲法意識、國家意識,明格局定方向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2017年文綜高考繼續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例如:(2017新課標Ⅱ.39)(材料略)結合材料,說明為什么必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作出解釋以及這一解釋的重要意義。
來自評卷場的學生答卷:
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全國人大的常駐機構,可行駛(使)法律解釋權。
意義:全國人大是全國人民的代表,擁有立法權,而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全國人大的常駐機構,體現了人民當家做主。
全國人大是全國最高權力機構,擁有立法權和對法律作出解釋的權力,除全國人大外,任何機構或組織無權對法律作出解釋。
很顯然,考生偏離了命題意圖。沒有理解到本題不僅僅是要考查全國人大的地位、權力,還要考查學生是否具有憲法意識、國家意識,是否胸懷國家,是否堅持依法治國的理念,堅持“一國兩制”。
怎樣引導學生從時政的情景和設問中發現問題的線索,而不偏離方向?就回答這道高考題,教會學生解題方法,教會學生學會分析情景材料和設問,是提高解題能力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樹立國家意識、憲法意識,這也是政治課的目標要求。教學要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但德育從來都不能采用深奧、抽象的理論教育達到目的,必須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為某種情景。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主題情景,圍繞某一主題,運用正反(主要是正面)事例,多角度、多主體、有梯度、有層次地提供素材,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激蕩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大格局意識,樹立憲法意識、國家意識,胸懷國家,堅持依法治國,并使主題情景課成為一種課堂常態,才能更有效地達到深化立德樹人的目的,也為學生理解把握命題意圖提供方向性的指導。
以這道高考題為例,復習“主權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圍繞這一主題展示幾個情景,材料一:請用幾個關鍵詞介紹《戰狼2》;材料二:港中大一女生怒撕港獨宣傳海報的視頻,材料三:香港立法會少數當選議員違反基本法宣誓及辱華言論,材料四:人大緣何通過釋法遏制“港獨”,用了“愛國”“英雄”“祖國強大”介紹《戰狼2》,看到港中大一女生怒撕港獨宣傳海報行為,學生們一片叫好,滿滿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進一步引導學生評價香港立法會少數當選議員違法基本法宣誓及辱華言論,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認同,通過人大釋法的必要性討論,提升理論認識。圍繞同一主題層層遞進,從現實到理論步步深入,促使學生理性辨識、判斷、分析,深化學生認識,堅定信念,實現正確價值引領。
高考從來不回避熱點,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習要求與具體情節結合起來,所以教師要選擇好的情景,講好情景故事,培養學生的大格局意識,能準確把握命題意圖,理解題意,準確答題,避免答題方向性錯誤,答非所問。
二、 析結構明邏輯,實現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雖然高考試題情景復雜,但其呈現方式有結構化情景和不良結構情景。
所謂結構良好,是指提供的信息完整。結構化情景通常是按一定的邏輯呈現情景,常見的有總分結構、因果結構、并列結構、遞進結構、措施結構,又或者是混合型的結構,多元主體結構(2106課標Ⅲ.38(1))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國家應如何為“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提供支持和保障。主體有三個:黨、全國人大、政府,同時采用并列式層次邏輯結構列舉三個主體的舉措。除此之外,也有些時政材料的層次結構并不明顯,但以中心拓展詞展開的結構化情景。例如2015課標Ⅱ38(1)結合所學政治知識,說明我國為什么要堅持稅收法定原則。本題情景以并列式結構呈現。作業中,很多學生答成了稅收的意義,完全偏離題目的意圖。如果從分析情景結構,是不難發現其形式邏輯是:黨提出要落實稅收法定——全國人大修改相關法律——政府依法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全國尤其是小微企業享受稅收優惠。而內容邏輯:黨、人大、堅持依法治國、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意義。如此分析,題目想考查的是各行為主體緣何堅持依法治國。
但高考試題中也有不良結構情景。2017年全國1卷40(2)不良結構情景為例,試題選取考生所熟悉的文化生活的情景材料《中國詩詞大會》,跨文化與哲學模塊設置設問,突出考查考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核心素養。試題的答案也反映了學科內容的靈活組合。這種跨模塊知識的綜合性試題答案又是如何實現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的?
(2017新課標Ⅰ.40(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略)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說明在傳承發展中中華優秀文化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但是高考評卷場考生反饋的典型答卷是這樣的: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參賽選手來自各行各業,有學生、教師等。②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中國詩詞大會》創辦人設置了許多舞美設計,應用新媒體互動等技術手段,打造出一場詩詞文化盛宴。③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節目播出后,引起強烈反響,引發新一輪詩詞熱。④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中國詩詞
大會》引發一輪詩詞熱,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繼承。⑤堅持群眾路線,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人民群眾是主體,沒有人民哪來的發展。
從考生答卷看,考生沒有用哲學的知識闡釋文化的現象,只是單純地套用哲學的知識,簡單堆砌羅列觀點或照抄材料,觀點和材料“兩張皮”。這道題文化哲學綜合題,考查的是學生用哲學的知識闡釋文化現象的能力。解題要先從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再用哲學的思維工具闡釋。先分析設問和材料的邏輯結構:
設問的形式邏輯是:主體——是誰(央視節目組、編導人員、受眾、選手),怎么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運用的哲學知識——社會歷史主體知識。
材料形式邏輯:傳承什么:文化傳承的內容——經典詩詞,向誰傳:受眾;誰來傳:嘉賓、選手、觀眾;怎么傳:傳承的方式——挖掘詩詞內涵、運用新媒體互動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
內容邏輯:如何讓人民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中心。
把形式邏輯與內容邏輯結合,即為人民傳承什么,怎樣為人民傳承文化,闡釋哲學觀點。
提高學生思維的清晰性、解題邏輯性和準確性,需要在平時練習中多訓練學生總體把握試題情景結構,剖析時政情景材料,實現其形式邏輯和內容邏輯的統一。
三、 搭建課本知識大格局,定位解題有邏輯
全國卷,特別是全國1卷,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則側重考查演繹思維、發散思維、分析思維、綜合思維等思維能力。從知識走向能力,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關鍵能力,離不開知識教學。教學應有邏輯,克服知識的“碎片化”,既要“提要鉤弦”又要“八面受敵”,既把握各部分的內在邏輯,又從多角度研讀。教會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并注意養成多角度、多側面綜合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可以減少答題的盲目性,準確定位知識間的聯系,增強解題的邏輯性。
例如:(2017課標Ⅱ)39考查的是政府、人大和人民三者之間的關系。在高三教學中復習這部分知識,按每個行為主體為線索構建知識,例如公民政治參與的依據和保障,基礎和準則,公民與政府關系;政府的職能責任,政府權力的行使和監督,還可以整合不同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政府與人民、人大、中國共產黨,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政府與政協的關系等多維度建構知識體系;經濟生活的知識復習,除了構建企業政府消費者這幾個行為主體,還需要對主干知識作深度挖掘,一方面根據學科本質構建思維路徑,理順模塊內知識內在的因果鏈條,另一方面還要對某些跨模塊聯系的知識加以整合。例如宏觀經濟學在達到經濟戰略與經濟轉型的統一方面,可以這樣整理:經濟戰略→宏觀調控→微觀主體→經濟轉型。經濟戰略→定向調控→運用宏觀調控手段調整關系(如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市場監管)→解決矛盾,激發活力(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企業成本降低,投資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消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優化、產品結構優化、有效供給增加)→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宏觀經濟發展。
心有大格局,解題有邏輯。有道是“方向比方法更重要”,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不僅引導學生從豐富的生活視角基礎上構建大格局,還要從挖掘知識邏輯基礎上構建大格局,避免答題方向性錯誤,在此基礎上分析題目的邏輯,實現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陳友芳.情景設計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09):4-6.
[2]劉媛.基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高考試題研究與教學建議[J].中國考試,2017(04):44-48.
作者簡介:
古翠華,廣東省佛山市,廣東佛山南海大瀝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