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麗
摘 要:思維導圖也被稱作時心智導圖,是采取圖文并茂的方式,使其各級主題關系直觀、簡化的轉變為可視化及具體化的思維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中采取思維導圖教學方式,可幫助學生思維快速從具體形象的思維轉變為抽象邏輯思維,這也符合小學生思維不成熟、持續時間短等思維發展特征。對學生構建知識結構、集中注意力、保護學生個性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關鍵地位,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自主性、良好學習習慣、閱讀興趣及提升感悟能力的培養。思維導圖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可充分激發學生閱讀習慣,幫助學生學會閱讀,提升學生表達等綜合能力。合理運用思維導圖教學方式尤為關鍵。
一、思維導圖運用原則
思維導圖教學方式對推動教學改革、保證教學質量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但在應用過程中需堅持以下原則,首先是多元性原則,為引導學生思維多方向發展,信息傳遞方式應當融合數字、圖片、顏色等多元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拓展學生思維。其次是個性化原則,學生個體差異大,思維導圖設計、運用不能單一,應當完全按照學生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體現創造性,保護學生性格的同時,放大學生個性化。最后放射性原則,借助一個或多個關鍵詞為中心,向外延伸同時結合零散知識,對此中心選定尤為關鍵,繼而保證知識網絡結構的整體性[1]。
二、思維導圖教學應用
1.集中學生注意力
思維導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首先要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對此信息傳遞方式不應當僅是文字等途徑,可借助音頻、動畫、圖片等方式傳遞信息,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培養思維。如學生在學習《一個村莊的故事》時,首先教師給學生10分鐘自主閱讀時間,對故事發展情節有一個大致的認識。然后教師引領學生閱讀10分鐘文章,找出每個段落的故事發展關鍵詞匯或句子,讓學生對故事承上啟下的關鍵詞匯深入了解。最后課堂剩余時間教師借助多媒體,將靜態的文字內容,以動態漫畫視頻的形式播放。學生通過直觀畫面,可將零散知識與關鍵詞匯進行有效結合,并了解漫畫接下來的發展情節,可見思維導圖具體化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注意力集中、主動思考有重要幫助作用。
2.提升學生思維創造能力
語文閱讀材料中的知識點相對繁瑣,并不是簡單的知識累積,而是借助某個中心點,通過聯想媒介將各種零散知識羅列出來,并與中心關鍵詞環環相扣。不同學生的思想不同,聯想到的零散知識也不同,為培養學生思維創造性,教師需一改以往獨立創造思維導圖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環節,堅持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聯想與知識轉化的能力。如學生在閱讀《太陽是大家的》這篇文章時,介于詩歌想象力豐富、意境深遠、形象感強烈,教師可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詞匯作為關鍵詞。鼓勵學生自主圍繞中心畫出各個分支,整理各個分支內容,在連線上標注各個分支與中央關鍵詞的關系,讓學生發散想象力,創意性地制作自己的思維導圖。最后在作品展示環節,教師看到了學生不同的思維導圖,有魚骨狀的、有樹狀的。同時繪制過程中的符號,以及圖畫、顏色等也存在較大差異??梢娝季S導圖對學生來說,也是新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對無任何閱讀技巧的小學生來說,該種基于大腦思考的學習方式,可讓學生對詩歌的深層含義、語言魅力等領悟[2]。
3.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
小學生思維較為發散,且想象力豐富,對枯燥的文字材料不能有效提煉出有用的知識點。借助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對文章信息一目了然,同時也達到了知識網絡構建與知識點的鞏固作用。例如,教師在講解《路旁的橡樹》一課時,可讓學生讀出自選的內容部分,當讀到“筑路工人突然停下來”這段課文時,教師可將關鍵詞標出,讓學生將文中建筑工人對橡樹的關注、愛惜心理的詞匯分別找出,教師一一填寫在關鍵詞周圍,讓學生通過對工人及工程師的動作、神態、語言等方方面面細致地分析出其心理活動,各個片面知識梳理后將其整合,構建出知識網絡。最后將學生疑問、見解一一羅列。讓學生在互動、議論中共同完成思維導圖知識網絡的構建,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語文閱讀能力。
為方便學生更好地掌握思維導圖學習方式,教師在引導學生制作思維導圖時應當完全按照步驟科學制作,幫助學生捋清各級關系,讓學生在頭腦風暴中充分利用自身的創造力、自主性掌握基本知識點。
參考文獻:
[1]祝桂興.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整合初探[J].教育評論,2016(3):140-143.
[2]陳剛.培養讀者:語文教學的價值追求:基于審美視角的閱讀教學策略改進[J].中國教育學刊,2017(5):72-7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