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星
摘 要:高中數學是一門理科性很強的學科,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嚴謹性,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很高。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增強數學教學質量,高中數學教師就應該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興趣能夠促使人主動參與相關活動,高中數學教師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不僅能夠增強教學效果,還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結合自身高中數學教學經驗,針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展開了以下研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學習興趣;培養策略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學生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迸d趣是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促進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結合實際生活,調動學社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建立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通過將所學知識融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在體驗式學習中感受到數學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高中數學教材中有很多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知識,教師如果將課本中抽象的知識轉化為有趣的生活問題,便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概率”一節時,將概率知識與生活現象相結合,使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的同時,學以致用。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分析生活中的抽獎等活動,有的學生以為先抽獎的人最有可能中獎,后抽獎的人比較吃虧。但是通過學習概率問題,學生了解到獲獎與先后順序無關,每個人的概率都是相等的,因此,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根據教材知識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將現有的結論直接塞給學生,而是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索。例如,在學習《命題和復合命題》一節時,教師可以通過復習命題的概念進一步提問學生,讓學生學習命題的判斷和復合命題。具體做法如下:①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是銳角三角形;②12除以3等于5;③老年人容易生病嗎?④y<7;⑤0.5是整數;⑥這是一個蘋果。然后進行提問:以上6個例子中哪些屬于命題,哪些不屬于命題?并說明理由。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學生分辨出哪些是命題,哪些不是命題,從而使學生學習到命題的定義以及命題的判斷方法。同樣,在講復合命題時也同樣讓學生在幾個例子中判斷哪些是簡單命題,哪些是復合命題,通過提問、對比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使學生理解簡單命題與復合命題的概念。高中數學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使其對教師的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在探索與驗證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對數學學習的信心,提高數學學習興趣。
三、將多媒體與數學教學相結合,在感官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高中數學教學中,多媒體具有集聲音、圖片、動畫、影像于一體的優勢,能為學生創設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形象的學習環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和聽覺上的沖擊,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空間四邊形”的有關問題時,教師如果在黑板上為學生畫出空間四邊形的平面直觀圖,學生會錯以為空間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時相交的。在講這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三維立體幾何畫板導入基本圖形,制作旋轉運動的空間四邊形,并讓學生觀看添加線條的過程,從而使學生形象感知空間立體圖形,培養學生空間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也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了解到空間四邊形的兩條相交線不相交,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從而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同時,學生在觀看空間四邊形演示圖的過程中,會發現異面直線的概念,這為后面學習“異面直線”奠定了基礎。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能夠發揮其他教學手段無法發揮的優勢,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節省課堂時間,豐富課堂學習內容。
總之,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利用創新型的教學方法和生動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將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用幽默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充滿趣味的例子等方式為學生講解。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啟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達到數學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胡宇寧,邢東莉.淺論高中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3):42.
[2]王昕.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考試周刊,2018(12):88.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