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富勇
摘要:當前新課程改革要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從而建立數學思維,推動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發展,最終達到綜合素質的提升。初中生數學學科主動提問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長期堅持,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引導,首先分析初中數學問題的組成,再深入探索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途徑,并勇于實踐,找到效率較高,效果較好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 主動提問能力 培養途徑
在初中數學科目教學過程當中,教師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該對現行初中數學教材非常熟悉,了解知識體系建立的過程,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索挖掘,引導學生在課上課下對數學知識多加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學習知識,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學生自主探尋解題方法,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能夠有效推動數學能力的提升。
一、初中數學問題概述
初中數學科目已經涉及到很多抽象知識,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能力與知識基礎進行理解和運用。初中數學問題的種類豐富,來源眾多,基本可以分為三大類,即數學理論問題、現實問題、探索性問題。教師在進行理論教學時,需要學生對抽象知識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極為重要,需要教師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理解能力等進行有效鍛煉?,F實問題通過應用題,幫助學生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探索性問題需要師生共同對現有知識進行延伸發展,實現知識學習的延續性,為將來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初中數學學生自主提問能力培養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素質教育在我國實施已經有20余年的時間,但是傳統應試教育的思想仍然沒有得到徹底的消除,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仍然存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無論是教育體制內還是學生和家長仍然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重點,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提問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接下來本文將從學校、家長和學生三個方面對學生自主提問能力培養的現狀進行分析。
(一)學校方面
從學校的角度來說,教學的衡量標準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來表現,這種量化的指標更有利于對學校聲譽的提升。這也使得社會在對學校的評價和選擇中都會以這些指標為標準。這種社會背景下使得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都習慣將考試成績作為發展的基本目標,在教學中也是向學生灌輸“只有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才是好學生”片面的思想。這種教學理念下使得學校在教學中一味的追求教學的成績,對于學生的提問,很多教師甚至認為是阻礙教學進度的行為,同時也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這種教學方式與新課改中要求學生必須要知識和技能齊發展相悖,同時也不利于綜合型人才的培養。
(二)家長方面
家長在孩子的培養中都會存在“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思想,同時由于高考的形勢影響,使得家長也只注重孩子的成績,忽視孩子的能力培養。很多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過于“負責”,承擔孩子生活中所有的事物,從而導致孩子的自主意識不強,而這種習慣和思維反映到數學學習中也會影響孩子數學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提問能力的培養。還有部分家長在孩子的作業指導中,一旦孩子遇到問題,家長會馬上給予指導,沒有為孩子預留自主思考的時間,長此以往使孩子產生思維惰性,不會主動思考和學習,也無法提升孩子的自主提問能力。
(三)學生方面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主要原因,所以學生的自主提問能力培養還需要學生能夠在自主性的基礎上積極的參與。從當前中學數學的學習情況來看,很多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不足,從而導致其在課堂上不愿意也無法提出問題。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為,很多學生存在學習的惰性,特別是數學學科的知識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這也使得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參與的積極性不足,主動提問更無從談起;還有部分學生由于數學學習的基礎差,在課堂上表現的過于自卑,害怕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遭到教師和學生的嘲笑;此外,還有部分學生的依賴性比較強,在學習的過程中習慣被動接受,缺乏主動思考的意識,從而使得其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無法發現問題,進而也無法進行提問。這些都是導致學生數學教學中主動提問能力低的原因。
三、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提升初中生主動提問能力的培養途徑分析
(一)構建和諧融洽的數學課堂氛圍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希望學生能夠開動腦筋,運轉思維,積極提問,首先需要構建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放下對嚴肅課堂的緊張之感,放下對教師的敬畏之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知識學習中去,不斷探索和實踐,在思考過程中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不斷挖掘知識深度,再產生新的問題,再解決,通過不斷的提問,實現數學能力提升。
教師在課堂上創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是提升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基礎。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課堂討論方式,讓學生進行同學間的溝通,但是學生之間因為知識能力相差較小,討論過程中固然能互相啟發,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但是深入探索還很難做到。教師也可以運用個別提問的方式,定向地與某些學生溝通,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某個學生的問題通常也是共性問題,課堂上的提問能夠幫助大多數同學共同解決疑慮。教師也可以采用課外互動方式激發學生主動提問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正數與負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留下作業要求學生回到家中觀察什么地方出現了負數,總結下來,在微信群里進行討論。
在數學課堂上構建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能夠讓師生之間更加信任彼此,對于身心尚處于發展階段的初中生來說,學生信任教師,在教師的課堂上能夠自由思考,全身心投入到數學知識學習當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學習數學的動力會越來越強。隨著知識水品的提升,學生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發文,鼓勵學生質疑,推動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提升。
(二)創設提問情境
初中數學知識與生活關聯緊密,學生的數學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現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提問的熱情,提高學生的主動提問能力。教師可以針對教材內容,選取與教材內容結合緊密的貼近生活的情境,創設提出問題的環境。
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時,教師可以提出學生們從小就遇到過的雞兔同籠問題,讓學生運用二元一次方程組進行解題。教師也可以提出相關問題:學生和媽媽一同去購物,需要買兩種蔬菜,帶了20元錢,蔬菜價格不同,用量有限,只買足夠吃兩天的數量,兩種蔬菜分別購買多少。類似這樣的問題在生活中經常出現,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教師在創設生活情境的過程中,可以借助當下的熱點問題導入知識教學,學生必然樂于參與,在參與過程中產生疑問,不斷發問。教師通過設置生活情境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讓學生關注生活實際,多觀察,多思考,多發問,逐漸提升學生的主動提問能力。
(三)多元教學提升學生主動提問能力
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當中,應該采用多元教學方式。如果教師采用單一的固定的教學方式(一般為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生會認為枯燥乏味,失去對課堂的興趣,更不會主動提出問題。教師經常轉換教學的方式方法,能夠幫助學生保持參與熱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逐漸引導學生發問。在實際教學中,數學課堂上的發問時機是非常多的,教師可以善加利用,通過否定假設法,歸納總結法,類比法等多種提問方式引入課堂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高效率地提問,提出與課堂相關的問題。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發問,還要把學生的問題走向引導向合適的方向,避免在課堂上插科打諢,討論過多與課堂內容無關的問題。在課上課下,教師都可以采用多媒體等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和學習方式,通過微信、論壇給學生留作業,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思考,回到課堂上來,把問題拿出來討論,鍛煉學生的質疑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理念一點點深入人心,國家對于素質教育的投入將更多更加關注。初中數學科目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基礎科目。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數學科目的學習奠定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基礎,推動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學生未來的數學科目學習乃至所有科目的學習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提升,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勇于質疑,善于質疑,通過提問、解決問題、再提問、再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自身思維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達成初中數學科目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田春龍.初中數學問題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6,(06).
[2]雷振國.對問題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學周刊,2016,(17).
(作者單位:株洲市炎陵縣水口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