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花 李靖 佘婷婷
摘 要: 對分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給學生討論,對分課堂實際上包含三個環節:講授、內化吸收、討論,也被稱為PAD課堂。本課題試圖通過分析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困境,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對分課堂”,并在部分思政課中進行教學實踐,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其教學效果,探尋“對分課堂”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應用的價值和合理性,進而向全校推廣,為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 對分課堂 高校思政課 教學應用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黨和國家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實現社會主義育人目標的重要形式,而當前高校思政課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困境。
一、高校思政課面臨的問題
思政課教師教學時盡自己所能,使出渾身解數開展課堂教學,盡可能做到幽默、風趣地講演,但學生中“低頭族”仍然存在。
課堂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的地方,課堂質量如何,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如何提升課堂質量,吸引更多學生學會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自主創新,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呢?如何改變以往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呢?如何讓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自覺地參與課堂教學呢?如何更好地促進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呢?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張學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對分課堂”,“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針對我國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缺陷而創設出來的一種強調師生雙方主體性發揮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以期有效地改善大學課堂生活中師生互動缺失、師生關系割裂的缺陷,使教與學真正雙向互動,目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受到高等教育領域的關注。
二、“對分課堂”的教學理念和特點
“對分課堂”是在翻轉課堂和慕課之外,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提供一種中國原創的新模式,“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給學生討論,對分課堂的關鍵創新在于把講授和討論的時間錯開,讓學生課后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對分課堂實際上包含三個環節:一是講授,第一堂課由教師依據教材講授章節的主體框架和重點、難點;二是內化吸收,學生在兩堂課之間自主學習與章節相關的內容,并提出相應的問題;三是討論,第二堂課學生就相關問題進行分組討論,教師給予及時輔導和總結。所以對分課堂也叫作PAD課堂,即Presentation(講授),Assimilation(內化),Discussion(討論)。
對分課堂突出的特點是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創造為主線,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傳統教學只重視知識的傳遞,忽略吸收內化,當代大學生是一群“思維活躍、個性彰顯、自由奔放”的群體,傳統教學已不能吸引他們,對分課堂的提出和實踐有利于引導大學生自主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討論互動,迸發出新的火花,再被每個人吸收內化,這一過程將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拓展,促使大學生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交流討論互動辯論提高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融合創新能力。
三、“對分課堂”的實踐效果
筆者根據對分課堂的理念,于2015年開始在自己承擔的《形勢與政策》課上進行對分課堂的教學實踐,《形勢與政策》課程采用專題教學,第一個專題由老師來講,充分利用情景教學、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增強形勢與政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第一個專題結束時,老師給學生布置第二個專題的重點內容,并根據第二個專題的內容框架結合時政熱點,凝練了4個需要研究的小題目,學生自由選擇小題目,先選先得,選定題目的學生為組長,負責吸納組員,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小組,利用一周的時間(第一個專題到第二個專題的講授間隔一周時間),組長帶領組員查找資料,討論分享,進行PPT的構思、設計和制作,最后推薦一個主講人(可以是組長,也可以不是組長)在第二次上課時展示小組成果,展示時要求先匯報組長、組員情況,小組討論協作情況,查找資料閱讀文獻情況,之后進行PPT的講解。
一周后,講解第二個專題時,老師先講專題框架、重點難點,之后由學生按照選定的題目講解,小組展示結束后,組員或其他成員可以就小組研究的題目提出問題,小組間進行討論交流。學生積極性很高,參與度也很高,主動性很強,每個組都做得非常好,同學們又講又演,課堂氛圍生動活潑,教學效果很好。最后老師進行課堂總結,對學生存在的疑難進行解答,對展示成果進行點評,要求學生修改完善后提交作業,并告知參與的學生根據表現情況在期末成績考評中酌情加分,注重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的辛苦付出予以肯定和鼓勵。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全校所有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學生人數多,涉及面較廣,項目組成員制作了《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反饋表,設計了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給部分學生填寫,并進行了深入的個人訪談,結果學生對“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非常認同,表示受益匪淺,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學生認為,用這種方式學習,易于理解,也不會覺著無聊,在搜集資料和小組研討的過程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認識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動手及動腦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學生反映:老師指導、學生討論、展示和講解的學習形式,新穎又令人印象深刻,與以往課程有很大的不同,老師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習內容更生動、更有趣。這種方式鍛煉了學生動手能力,也訓練了學生制作和使用PPT的能力,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演講能力和領導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激發了持續學習的動力。教師也減少了焦慮帶來的心理能量的耗損,增強了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
之后筆者又在《政治觀教育》《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經典著作選讀》等課程中相繼進行了教學試點,結果很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很好,這種教學方法拓展了學生參與的深度和廣度,促使他們自己想辦法,積極思考,有效地改變了傳統課堂被動地跟著老師走、單向灌輸的“教—學”狀態,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降低了教師機械性、低層次的教學負擔,激發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育。
四、“對分課堂”向高校思政課推廣的價值
“對分課堂”融合了講授式課堂和討論式課堂的優點,將“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引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打破了以往的教學模式,增強了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育了學生主動創新的探索精神。學生成了課堂生活的主角,經歷了“要我聽要我學”到“我要學我要悟”再到“我要講我要分享”的深刻轉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充分發揮,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的迅速提高,會“倒逼”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教學水平,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將最新、最前沿的知識理論體系展示給學生,不斷激勵學生向新的高峰探索,“對分課堂”促進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交流,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了教學效果的時效性。
“對分課堂”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它注重教學流程的改革,不需要大量投入,是一種經濟、實用的教學改革,但具體如何實施,還需要結合不同的課程具體設計和應用。毫無疑問,它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新鮮血液,給高校教育者帶來了新的視野,有可能是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校課堂教學模式,值得進一步嘗試和推廣。
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僅是一堂課、一場活動、一個口號,更希望通過“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與教師角色的換位,提升學生品質,帶給學生持久的、循序漸進的知識與情感的雙重升華。
參考文獻:
[1]邱愛梅.“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理念及其實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報,2016(3):140-144.
[2]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6(3):116-118.
[3]李建鐵.基于“對分課堂”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研究[J].教育觀察,2015(8):93-95.
[4]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