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祿元
摘 要:新課程改革之下,要求教學工作更進一步的關注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當前初中化學概念教學中,存在著枯燥乏味,學生興趣不足、難度系數大,而教師講解費力,最終難以實現概念運用。本文結合當前初中化學概念教學實踐展開思考,以期為日后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探索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初中化學;概念教學
在當前初中化學概念教學中,存在著教師絞盡腦汁想要將化學概念講解深入淺出,便于學生理解,實現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學習;另一方面,教學效果往往不能達到理想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初中化學教學中概念教學進行反思,尋找到適合學生學習接受的、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化學概念教學的發展,能夠全面推動教學工作的發展,實現教學的更新。
一、 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現狀分析
化學概念是學生化學學習的基礎所在,支撐了學生整個化學體系。在初中階段,學生開始接觸到化學的學習,對概念的學習,既是在知識層面上為學生奠定扎實的基礎;也是在方法層面上,幫助學生理解如何實現化學學習的方法,為日后更進一步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由此可見化學概念學習的重要性。
盡管概念的重要性已經得以分析,在教學中教師的用心程度也可見——許多教師積極尋找到以淺顯簡單語言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概念的方法,可謂嘔心瀝血;一邊學生存在著課堂聽教師講解能聽懂,而到了課下的學習中就難以實現的情況,在這種狀態之下,只有一部分人能扎實地掌握化學概念,這部分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實現的,但是在靈活運用上還顯得缺乏認知,難以實現教學的進一步突破。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能夠關注到學生的成長,關注到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學習及理解,為學生的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 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的策略思考
(一) 激發學生概念學習的興趣
在新課標下,許多新的教學思路、理念帶入到課堂中,教師要借助于這些思想,實現化學概念教學的全面發展,全面推動學生的成長。在當前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化學概念學習積極性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在語言上,盡可能以豐富有趣的語言展開推進,如在學習《元素周期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不再單純地要求學生背誦,而是將一些流行歌曲進行改編,將元素周期表編上節奏,實現教學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嘗試將一些掛圖、實物等帶入到課堂中,使學生能夠直觀的觀察、感受到所學知識,而不僅僅是在教材中讀到、看到這些知識。
(二) 嘗試創新的教學組織形式
在對學生進行化學概念的教學中,或者換個角度分析,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往往是最終落腳于概念的收獲。在當前化學課堂教學中,可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轉變教學組織形式。如實現翻轉課堂,將化學概念的學習提早到課堂教學之前,由學生進行自主的閱讀與學習,在此基礎之上,能夠將課堂的時間倒出來,學生可以借此進行案例的討論、實踐的探究以及必要的實驗等,當課堂時間被充分地節約下來之后,學生開始把握了課堂的主動權,能夠將概念中不清楚的地方加以討論、將概念中不確定的地方加以實驗驗證。創新的教學組織形式,還應當包括將所學知識帶入到課堂中,將不確定的內容帶入到課堂中,全面實現教學工作的發展及完善,為學生的成長創設基礎。
(三) 以直觀的實驗實現概念的展示
一般情況下,概念的形成是對實驗內容的總結、概括,是一個化抽象為具體、化直觀為意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所學知識的發展,以直觀的概念推動教學工作的發展及完善。在化學教學中,可以以直觀的實驗方式進行概念的模擬與再現,一些簡單的實驗,可以通過課堂直接展示出來,如氧氣的作用一課中,可以在班級嘗試將燈罩照在燃燒著的蠟燭上,觀察蠟燭何時熄滅。事實上,化學本身就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教師可以嘗試在課堂中運用實驗教學法展開教學工作,盡可能多的將化學實驗帶入課堂。另一方面,對于一些課題難以直觀展示的實驗,如果還沒有足夠的條件在實驗室進行,也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設備、借助于微課等進行展示,實現教學過程的發展。
(四) 強化概念的運用環節
在當前教學中,教師也要充分發展概念的運用環節。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熟能生巧,只有不斷組織和強化學生的概念運用,才能切實的推動教學工作的發展,為學生的成長創設機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尋找到學生成長的關鍵,強化概念運用于發展,能夠進一步實現教學工作的發展,為學生設計豐富的練習題目,使學生在實際中嘗試運用概念、發展概念,全面推動教學工作的發展。
在初中化學階段,是學生化學學習的基礎階段,此時關注到化學概念的學習與運用,能夠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實現著教學工作的發展及推動,本文針對當前教學的發展,為日后教學實踐做出思考。
參考文獻:
[1]羅秀玲,錢楊義.國外“化學概念教學”研究新進展[J].化學教育,2004,21(11):60.
[2]黃升堯.化學概念的十大關系與教學對策[J].化學教學參考,2002,17(5):16-19.
[3]王磊,黃燕寧.針對高中生有關物質結構的科學概念的探查研究[J].化學教育,2002,16(5):81-82.
作者簡介:李祿遠,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