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輝海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應該重視對史料的運用,這不單是為了應付考試,更是為了掀起一場轉變教學理念的教學新革命。為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創設有創新思維的特色課堂,更好地開展素質教育。文章在分析當前歷史教學困境的基礎上,探討了如何有效利用文字史料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歷史教學;史料運用;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目前文字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進行貼標簽式教學,并非真正的“論從史出”,仍囿于“知識本位”,使用文獻資料只是為了更好地證明教科書的知識或自己的論斷的“正確性”,更好地“推銷”結論,以論帶史,實際上是“論從書出”,并沒有真正起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第二,打著“探究”的旗號,師生互動頻繁,你問我答,看似在討論,實則是在利用文字史料進行變相的解題訓練,為考試服務,學生“探究”的答案基本上是教師預設的答案,師生配合默契,高度一致,一節課你問我答,其樂融融。這種主要是把歷史的學習放在了高考之上,應對考試本無可厚非,但如果還把歷史當作過去知識背誦型學科,那就背離了新大綱改革的初衷。第三,運用文字史料無視學情,不求實效、不加選擇,不是過多就是過難,成效很低。這主要是由于教師對歷史學科沒有進行深度把握,沒有將其真正建立在教學基礎之上。
1.通過史料研讀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
傳統歷史考試多重視記憶,但隨著近年來考試風向的轉變,歷史教學課堂也應隨之改變——正所謂頂層設計者通過考試來推動教學改革。我們把目光轉向近五年的全國高考卷,以有著“改革試驗田”之稱的江蘇省為例。2017年歷史第一題就是“《國語》講‘祀,國之大節”,這題比較簡單,雖然學生可能不能對古文作出深度解讀,但問題是青銅器主要的作用,學生可以背誦出是禮器。可到了第六題“鴉片戰爭后,兩江總督耆英說,‘良民與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頭爛額,官猶詡詡自得,揚言……民情柔懦,安得鬧事,更‘欺壓良善,自命為能員,‘此實不能御寇之由。”如果只是背了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學生很難答對這題,因為這題不像第一題,鴉片戰爭原因確實有很多種,如果只是以“填鴨式”教學的模式進行簡單記憶,很難理解耆英當時所在立場所講之話之意境。更不要說其后的綜合簡答題,全是引用各種文獻史料,讓學生通過閱讀材料來回答。筆者也對這幾年的江蘇卷進行了統計,發現對歷史“史料化考查”的傾向已經超越了“知識化考查”。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教學還按照傳統的知識化授課模式進行,那么學生考試會一塌糊涂。這一情形啟示教育工作者在引導學生閱讀史料的過程中要建立科學合理的閱讀模式,提升其史料分析技巧。在對史料的研讀過程中,第一步理應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一般表現為關鍵人物、關鍵事件、關鍵思想。第二步應根據關鍵信息推測其大的背景,如具體為何時發生?該時期的重要歷史特點等。這需要學生對整體的歷史背景架構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第三步是結合問題與歷史背景信息進行比對篩選進而得出準確的答案。
2.通過問題導向的設置指引學生解讀歷史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歷史學科自身的優勢,應用好文字史料這一重要介質,架起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將教材的知識情境化,把“死”的知識變為“動態”的學習主題,讓學生“沐浴”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感受歷史的魅力,從而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進而激發學生學“史”的興趣,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我們以戊戌變法中的史料為例:
傳統觀點認為袁世凱將維新派“逼宮”之事告知慈禧太后,慈禧遂和保守派對維新派進行反撲和絞殺,史稱“戊戌政變”。所依據的材料主要是變法運動過后不久出現的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和康有為后來的陳述如《康南海自編年譜》。由于作者就是當事者,所以很難作為信史。這時可適時拿出些史料。
材料: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楊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稱:“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將專政柄。”維新派人士譚嗣同深夜密訪袁世凱,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徹底交權。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頤和園回宮。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緒帝先召見袁世凱(袁于當晚回到天津);后接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宣布“臨朝聽政”。當晚,袁世凱從楊崇伊處獲悉太后重新訓政,為保全自己,和盤托出維新派的密謀。致使事態擴大,導致后來大批維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殺。
通過對材料的閱讀、解析,學生會對《戊戌政變記》與《戊戌變法史事考》中表述不一產生疑惑,袁世凱到底有沒有告密?守舊派難道真的是和氣一團?袁世凱在這件事情的立場和其后來逼宣統帝退位以及自己稱帝有沒有關聯?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什么要夸大一些史實?這些疑問的導向性有助于學生發揮批判性思維,有自己的主見,同時加深鞏固自己掌握的知識,使這個知識點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方便記憶、便于理解,進而幫助學生對史料隱藏的重要信息進行較為準確的把握。
3.通過史料的綜合利用豐富歷史背景知識
長期以來,由于教師的“教教科書”法成為教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典型方法,導致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常常學到空洞、不完整的描述,總感覺有些歷史“猶抱琵琶半遮面”。學生很難感知、理解歷史上的人和事,隨之而來的也就是并不太強的求知欲。這也導致了長期以來歷史課堂總是枯燥與沉悶。而文字史料恰恰可以作為教科書的重要補充,讓史實生動起來,讓課堂上充滿活力。例如,在講到辛亥革命及中華民國成立時,我們常說“民主和共和深入人心”,但又學到“辛亥革命不徹底”,深入人心在哪里?不徹底在哪里?記住很容易,但理解起來就需要史實。
材料: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材料摘自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辛亥革命不久,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出的一部憲法性質的文件。而在此之前無論是《大清律例》還是《大明律》,即使是《唐律疏議》也沒有提到過如此先進的概念——主權在民。學生可以結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國之前的法律進行縱向比較,也可以和民主共和國比如美國1787年的憲法,法國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橫向比較,其思維辨識能力也可以得到充分的提升。
學習歷史并不是為了讓學生記住昨天的故事,而是要依托歷史史料這一平臺,培養、發展學生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其邏輯分析能力,增加其歷史知識的儲備。對史料的科學使用應當成為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點,當然,這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思考和創新。
[1]仲偉偉.如何利用史料教學推進高中歷史有效課堂[J].學園(教育科研版),2012(23):112-113.
[2]葉文平.高中歷史如何有效利用史料[J].考試周刊,2016(52):144.
[3]鄔巖姣.高中歷史教學要關注史料教學[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