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潮
【摘要】本文由趙謙翔老師提出的“綠色語文”教學理念出發,提出現今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中存在的脫離生活的問題,從三個方面“開放性學習、將語文植根于生活、夯實學生的‘精神底子”來推進綠色語文的發展。究其根本,筆者認為,教育中只有教師的不斷創新,才能使語文教學富有生命力。
【關鍵詞】綠色語文;作文教學;開放性學習;創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以前觀摩過趙謙翔老師點評作文的課例,趙老師布置給學生的作文是以《發現春天》為題寫一首詩,在課堂上,老師選取優秀作品讓學生朗讀,并讓學生自己評點。在這堂課中,趙老師總是能敏銳地發現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并加以適當的鼓勵。其次,每一個孩子的詩都讓我感觸很深,我想一個富有詩意的老師才能帶出這樣一幫具有詩意的孩子吧。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老大難”問題,究其根本,學生作文的最大弊病在于閱讀量太少。除了閱讀量的弊病以外,現在“灰色語文”的另一弊端是脫離生活,“傳統應試教育的學生作文有三招兒,一湊、二抄、三套。如此之舉,導致大批學生的文章千篇一律,不能夠發揮自己的想象空間寫出具有標新立異的文章來。”綠色語文就是要讓語文回歸到我們的生活,回歸到我們最為真實的感受。下文,我就從幾個方面,簡要談談趙謙翔老師的綠色語文的教學智慧。
一、開放性的學習,創造個性化的天空
語文這一門課程,設立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孩子們學到漢字所表達出來的情感與思想,這個情感與思想,不是說僅僅認識漢字就能體會得到,這就要求老師和學生要有開放性的思維,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去理解文章所傳達的情感與思想。有一句話說:“給學生多大的舞臺,學生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老師與學生共同學習的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老師要指導學生開放性思考,這樣才能有火花的碰撞,這樣的課堂才是生動、活力的,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培育出有個性化思維的學生。而綠色語文要的就是“個性化”,我們的教育,不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形成一個共同的認知,如果每一個孩子都寫出一樣的文章,這樣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我們的教育不能讓孩子覺得教科書、老師就是權威,學生應該通過自己的實踐,對社會對人生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認知,這不僅僅是教材和老師能教給學生的東西。
二、將語文植根于生活
現在的教育出現的問題是,很多老師和學生將語文和生活脫離開了。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學科,只有將二者統一,才能培育出健全的人。這個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教師身上,由于高考的壓力,很多老師把語文僅僅當作一門課程來教授,但是,教科書上的文字并不是我們教育的根本。作為教師,“應有一雙慧眼,引導學生將常見的生活素材與語文學習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語文無處不在,語文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這樣就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提高語文的應用意識”。學生有了這種語文的應用意識,作文也就沒有那么吃力了,學生知道,作文是在傳達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生拉硬套什么作文模板。
三、夯實學生的“精神底子”
錢理群先生認為,中學語文的教育要打好兩個底子,即“終身學習的底子和精神底子”,這“精神底子”就是“立人”。這讓我想起了趙謙翔老師說的,現在青少年的三種流行病:貧血(缺少真情和激情)、缺鈣(缺少遠大理想和追求)和腦膜炎(跟著感覺走,惰于理性思考),我想這都是因為學生缺乏“精神底子”造成的。但是“如何夯實‘精神的底子呢?一味的道德說教肯定不行,靠的是‘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語文課程標準》)。我想,這里對學生的‘熏陶感染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師本身的人格精神,二是優秀的文學作品,三是典型的生活實例。”其實,以上總結的三點內容并不是獨立的,它們是相輔相成地存在于“綠色語文”之中的,并且推進“綠色語文”向前發展。
在一篇叫作《打造藍色的語文課堂》的文章中作者認為,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清新如蔚藍”“安詳如湛藍”“靈動如碧藍”“高貴如寶藍”。其實,不管是什么顏色,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希望我們的語文教育、語文課堂是有生命力的。我們不應該因為應試系統來找借口縮小語文這一科目所承擔的使命,不管是新教師還是資歷較老的教師,一定要學會創新,在不斷的教育過程中完善自己,進而完善自己的學生。
參考文獻
[1]趙謙翔.趙謙翔與綠色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費蘭鳳.略談綠色語文的構建[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0(4).
[3]顧玉玲.讓生活為綠色語文著好人文底色[J].成才之路,2009(26).
[4]徐余忠.綠色語文:理念與生命的回歸[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05(8).
[5]錢文波.打造藍色的語文課堂[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11(8).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