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
【摘 要】 數學是小學教學的重要部分,學習數學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計算能力,教師應格外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應能能力。本文根據小學數學教學經驗,提出了培養小學生解題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 小學數學;解題能力;培養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希望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但很多教師都認為熟能生巧是最好的方法,其實不然,通過科學的練習和引導才能幫助學生更快速地提升解題能力。本文介紹一套科學的解題能力培養方案。
一、從學生錯誤出發,培養解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學生在解題時都會出現很多錯誤,而教師僅僅是給學生標準答案,沒有針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在以后解題時仍有可能重復錯誤做法。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典型錯誤進行課堂解析,讓學生講述自己的解題過程,并分析其中的錯誤理解。比如教師在講解乘法和除法的混合運算時,給學生出了一道題目10÷5×2,很多學生聯想到之前學習加法和減法的混合運算時有交換運算順序的規則,又看到先做乘法再做除法可以直接得到結果為1。然而學生的這種方法是錯誤的,因為乘法和除法混合運算時要交換運算順序需要加括號,學生在交換運算順序時將題目變成了10÷(5×2),將括號去掉后,等于10÷5÷2,這顯然與原題目不同。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就能理解為何不能輕易交換乘除法混合運算中的運算順序。
二、加強學生實踐體驗,培養解題能力
為了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也要注重加強學生的時間體驗,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幫助學生在解決一些生活應用題時更加得心應手。比如學生在解答單位選擇題目時,經常會出現錯誤的選擇,這是因為學生缺乏相應的生活常識。比如學生在解答題目:一本書的重量是200( )、一個雞蛋的重量是50( )、小學生的體重是30( ),學生在解答題目時經常會錯誤填寫單位為“千克”,這是由于學生對于自己的體重非常了解,但不知道書和雞蛋的重量,所以就選擇了千克這一單位。小學生沒有掌握比較分析的能力,很難否定書本重量是200(千克)這一假設。所以教師應多給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比如在講解這些題目時,教師可以拿一個臺秤來稱量書本和雞蛋,讓學生看到書本的大致重量是200(克)、雞蛋重量為50(克)。
三、經歷梯度練習,培養解題能力
要想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仍舊離不開科學的練習。教師應開展梯度練習,幫助各階段的學生都得到適當的鍛煉;并引導學生不斷向更高一層沖擊,引導學生穩步提升解題能力。比如教師在講解加法知識時,可以給出兩個層次的習題:簡單層級的加法題、復雜加法應用題。簡單題目如1+5=?,復雜應用題如小明現在有1元,媽媽又給了小明5元,請問小明現在一共有多少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完成簡單題目,再向復雜題目挑戰,當學生完成復雜題目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情況來適當的增加題目難度,讓學生挑戰更難題目,通過不斷增加難度,學生的解題能力也會不斷提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通過科學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可以從改錯出發,讓學生認識自己的錯誤根源;從生活出發,讓生活經指指導數學解題;再輔以梯度練習,幫助學生穩步提升數學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 趙玲. 小學數學解題能力培養策略例談[J]. 內蒙古教育,2016(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