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歡
摘要:隨著我國現代化的不斷深入,農村教育逐漸成為制約鄉村振興、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現階段,我國農村教育投入不斷增加,農村教育硬實力與日俱強,農村教育軟實力卻提升緩慢,如何提升教育軟實力已成為農村教育進一步發展的核心問題。
關鍵詞:農村教育;教育軟實力;鄉村發展
一、農村教育的重要性
農村教育是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據《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7》統計,2016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1.42億人,其中鄉村3558.77萬人、鎮區5927.01萬人、城區4756.6萬人,農村在校生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二,農村教育承擔著更多的教育責任,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農村教育是鄉村發展的重要抓手。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教育具有先導性,鄉村振興必離不開農村教育。農村教育是實現鄉村發展的有力抓手,發展農村教育將利于現代化農民的培養、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新農村的建設。
農村教育問題亟待解決。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羅斯高在《農村兒童的發展怎樣影響未來中國》報告中指出“在中國做了37年科研,我認為農村教育水平太差的話,會影響到整個中國的發展,所以必須得解決這個問題。”
農村教育落后則人力資源匱乏,人力資源匱乏則鄉村發展乏力,農村教育已逐漸成為鄉村振興、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筆者將以家鄉江蘇蘇北A鎮為例,通過個案研究,探尋農村教育的問題所在,并思考解決之道。
二、農村教育的現狀
A鎮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共12所,其中小學10所,初級中學2所。在實地考察,訪問部分學校教師、學生之后,筆者認為A鎮農村教育現狀主要表現為,農村教育硬實力與日俱強,農村教育軟實力仍待提升。
(一)農村教育硬實力與日俱強
美國學者瑟夫·奈將國家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近幾年來,教育研究者開始將“教育的硬實力”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硬條件”的研究之中,意指教育領域中“只要有錢就能辦到”的那些物質條件。[1]
2010年以來,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引領下,A鎮教育投入不斷增加,A鎮農村教育硬實力與日俱強。在學校基礎建筑方面,A鎮義務教育階段12所學校,均已實現瓦房變教學樓、泥場變操場的轉變,其中2所初級中學還配有食堂、宿舍。在學校基礎設備方面,12所學校都已實現數字化教學,教室皆配有多媒體投影儀或白板,各學校還配有計算機室、美術教室、音樂教室、體育儀器室、實驗室、圖書室等。教育硬實力的提升為A鎮農村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城鄉教育的差距逐漸縮小。
但A鎮教育的發展僅維持幾年便停滯不前,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教育軟實力的缺失。教育發展需教育硬實力和教育軟實力的共同助力,離開教育硬實力,教育發展缺少物質保障;離開教育軟實力,教育發展缺少可持續性。教育硬實力與教育軟實力雖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但其發展并不同步。因此,當A鎮教育硬實力日俱增強之時,教育軟實力卻發展緩慢,教育軟實力逐漸成為制約A鎮教育發展的核心所在。
(二)農村教育軟實力仍待提升
“軟實力”這個概念被我國教育工作者運用于教育領域,形成了“教育的軟實力”概念,用來指師資力量、教育制度、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質量、內涵發展等。[2]
1.學校管理落后,農村教育發展缺少內驅力
除了一所踐行新教育理念的小學外,A鎮其他學校的學校管理相對落后,這種落后主要表現為管理制度相對落后、教師管理缺少活力、學生管理無序少效。
在管理制度方面,多數學校制度的制定缺少全體教師的參與,制度的適應性和民主性不足;從制度的內容來看,管理制度多陳述義務而缺少激勵機制,教師的進取欲望相對較低。總體來說,A鎮多數學校的管理制度缺少因校制宜、缺少人文關懷,學校發展的內驅力不足。
在教師管理上,部分學校缺乏管理力度,有課人來、無課回家似乎成為一些教師間心照不宣的“默認法則”,此行為嚴重違背了教師的職業要求和道德守則。在學生管理上,A鎮多數學校未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能動性,學校管理中缺少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2.教師專業素養不足,教師發展缺少動力和助力
教師專業素養包括文化素養和教育素養。A鎮多數教師的文化素養相對狹窄,無法給予學生深度的角度和寬廣的視野。在教育素養方面,學科知識、教育知識的缺乏已成為制約A鎮多數教師“教”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但A鎮教師對自身專業素養的缺失多有清醒認識。
雖對自身專業素養的不足認識清晰,但A鎮卻少有教師能在專業發展方面實現突破。一方面是A鎮多數農村教師自身缺乏追求進步的動力,教育工作多被認同為職業而非事業;另一方面,A鎮教師所能獲得的培訓機會或提升途徑較少,缺少促進其專業發展的助力。
3.家校合作開展困難,農村教育發展缺少合力
教育不是學校一己之事,是家庭、社會合力教育、培養下一代。A鎮年輕父母多在外打工,年長一輩者年齡相對較大且多不識字,A鎮學生的家庭多由常年不在家的父母、早出晚歸的爺爺奶奶、行動遲緩的曾祖父母組成,這樣的家庭環境不利于家校合作的開展,家校教育合力很難形成。
三、提升農村教育軟實力
(一)引進高效的學校管理制度
通過廣東省多次的教育實踐,證明“欠發達地區農村學校借鑒經濟發達地區先進的學校管理經驗,開展學校管理的復制與改進工作,是提升學校管理水平的一條捷徑”。[3]
A鎮隸屬于縣級市B市,B市已出現多所先進學校,A鎮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資源,“走出去”學習,即派優秀教師前往其他學校學習一學期或一年,系統學習學校管理的頂層設計、落實措施等;亦可以“引進來”,B市已實行教師五年一調動制度,促進優質教師資源的流動,為農村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人才。此外,還可與“美麗中國”等慈善組織合作,引進教育管理方面專業人才。
行之有效的學校管理可為A鎮農村教育的發展提供較強的內驅力,從而使A鎮學校的管理面貌煥然一新。
(二)幫助農村教師提升專業素養
教師專業素養不足不僅是A鎮學校所面臨的發展難題,更是眾多農村學校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已成為農村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
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動力。為了提升農村教師自我發展的積極性,國家已在政策方面進行相應傾斜,在福利、待遇、職稱等方面給予相應保障。此外,為了減少A鎮優秀農村教師的流失,還需注重農村教師精神生活的建設,如開展“優秀鄉村教師”評選活動等,提升農村教師的幸福感和榮譽感,進而激發A鎮農村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的內動力。
提供教師專業發展的外助力。在職繼續培訓是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的重要途徑,A鎮農村教師多認為現有的在職培訓機會較少、效率較低,筆者認為農村教師的在職培訓需要堅持針對性和多元性。所謂針對性,即A鎮農村教師的繼續培訓須從實際需求出發,為教師提供針對性助力,教師在釋然困惑、解決問題過程中,專業素養亦在不斷提升。所謂多元性,即為A鎮農村教師提供多元的學習途徑,開辟校內互學、校外參觀、專題講座、網絡學習、繼續教育等多元培訓途徑,為A鎮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豐富助力。
(三)家校合作的創新開展
“家庭和學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學校能在教育學生方面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長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的指導。”[4]A鎮學校的學生多為留守兒童,學校需探尋家校合作的新模式。
創新家校合作的方式。“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A鎮家校合作的創新開展提供了可能性,學校可通過班級微信公眾號、互動軟件、網絡平臺等實現家校遠程合作,努力為學生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創新家校合作的內容。以往家校合作的內容過于單一,多集中于學生的學習和成績,家校合作收效甚微。A鎮各學校需創新家校合作的內容,在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安全常識教育、勞動實踐等方面開展合作,這些合作既為農村家長指明了家庭教育的方向,又豐富了學校教育的內容。
參考文獻:
[1]熊和平.區域內義務教育課程公平的學校文化視角[J].教育研究,2011,5:66.
[2]吳康寧.教育的品質:教育強國的“軟實力”[J].教育發展研究,2015,11:1.
[3]彭家福,謝少華.復制與改進:欠發達地區農村學校管理提升之路——以廣東省羅定市連州鎮中心小學為例[J].中小學德育,2016,6:57.
[4]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