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偉榮 葉有德
【摘 要】 隨著核心素養的頒布,學科教育的發展方向將真正從知識本位轉向育人本位;同時,學科教育的實施重心也將真正從課堂效率轉向課程效益。所以依托語文學科教學,培育學科核心素養是我們一線教師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學科教學;核心素養;課程開發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下簡稱“核心素養”)正式頒布后,一線教師最為關心的是:核心素養體系將會對具體學科的課程與教學產生何種影響?如何在國家厘定的核心素養框架內定位好我們的學科教育,更好地發揮出學科課程的育人價值?我的體會是,隨著核心素養的頒布,學科教育的發展方向將真正從知識本位轉向育人本位;同時,學科教育的實施重心也將真正從課堂效率轉向課程效益。所以依托語文學科教學,培育學科核心素養是我們一線教師的必然選擇。
一、厘清理念:將核心素養細化到學科素養
教育部提出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超越學科分野的一個框架。它本身是對十八大精神中“立德樹人”要求的貫徹落實,而各學科的學科素養又是對核心素養的落實、落細、落小?;趯W科素養,又可以制定出可操作、具體化的學科的學業質量標準,我們一線教師可以根據學科素養和學業質量標準開展自己的學科教學。教育部已經啟動了高中課程方案和高中課標的修訂工作,在修訂過程當中將會特別增加學科素養和基于核心素養制定出來的學業質量標準。
作為一線教師,筆者深刻地感受到:過去多少年來,雖然我們都意識到學科教學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但是學科育人的實然效果與應然目標還是存在著差距。
正因為如此,這次對核心素養的提煉和踐行,必須要讓一線學科教師對本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這個思考是理念澄清的過程,也是把核心素養細化到學科素養的過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本身是一個多維度的建構,不僅包含知識技能,更加強調能力、情感、態度等多個方面。因此,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自身就是對三維目標的綜合表現,不僅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可從“三維目標”的角度進行表述,而且在課改的各個環節中也可從“三維目標”的框架來進行思考和實施,這樣將有利于課改各環節的銜接、話語體系的一致和公眾理解。應特別重視“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三維目標”作用于同一個學生的“整體效應”。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學科中的具體化,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是學生學習該門學科后的期望成就。比如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就是從語文學科的角度來體現和踐行“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部分或全部。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在確立這個理念和路徑的基礎上,產生自覺的學科育德意識,提升學科育人能力。
二、澄清內容:學科素養融入到課程開發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副主任任學寶說:“讓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落地需要注意什么?可以打個比方,讓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落地是一種‘加工美食的過程:學生就是我們的顧客,學生未來的發展核心素養落地就是我們所希望呈現的最后的美食。要考慮三個問題:一是考慮定位、羅列已有食材,即查看自己已有的生源和學校基礎;二是考慮需求,顧客是上帝,了解學生的基礎與目標;三是考慮未知,不做只會做一道菜的廚師,要了解學生的‘口味,提供優質選擇?!?/p>
這就需要一線學科教師對學科課程進行再開發,在內容的組織、資源的投放、經歷的設計、評價的落實中,既要融入學科素養的要求,更要關注學生的“口味”需求。比如,筆者所在學校在創建江蘇省普通高中時文閱讀語文課程基地的過程中,需要進行課程開發。圍繞“時文閱讀”這一主線,語文老師結合學生的興趣和自己的特長,開展富有特色的語文課程的開發和實驗,誕生了一批諸如《寓言故事里看世界》《<紅樓夢>里的詩詞文化》等校本課程。在此過程中不僅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還要基于核心素養的落實,高度重視跨學科之間的綜合育人功能。
三、轉換角色:課程開發關系到角色轉變
教育改革需要教師的改變,落實核心素養也需要教師的專業化。我認為,隨著教育綜合改革的全面深化,一線學科教師將會被賦予更多的課程權力。而課程權力空間的擴大,會使教師與課程資源之間建構起更為系統的聯系,并且形成一種全新的價值導向——“課程創生取向”。在這種取向下,教師的角色將發生重要轉變。
我們將以國家頒布的課程大綱、方案、教材等為基礎,依據實際的學科教學需要對課程進行主動的創生式的構建。這種學科課程創生,需要一線學科教師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核心素養的理念、目標、任務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自身的專業智慧與能力,并將其融入到學科課程的內容設計、課程情境的創生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之中。教師要重構自己的角色,與學生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促進者 ,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和建設者。
為此,筆者也參加了學校的課程開發,針對基于語文學科素養的課程開發所需要的“語文教師的觀念轉變、能力轉變、行為轉變”等與同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與探究。經過探討,大家逐漸明晰語文課哪些觀念、能力和行為是合適、科學的??梢哉f,基于學科素養的課程與教學,需要我們一線教師“自覺覺人”,即在轉變觀念、澄清角色的基礎上,讓人性關懷和道德示范成為學科課程建設和教學實踐的“新常態”。
四、重塑行為:教師角色落實到教學行為
轉變角色需要重塑行為。在基于學科素養的教改實踐中,一線學科教師需要更多清晰的指向學科素養的教學行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尹后慶對這一問題有過非常精準的描述:教學內容中的學科知識都是學生精神與德性發展、升華的智力基礎;教學的組織形式對學生形成合作與互助的品質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學過程所營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圍,對學生形成創新精神和對真理追求的品性起到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敬業精神,以及教師在學校生活中體現的人生準則和處世規范,可以成為學生的示范和榜樣。筆者以為,在基于學科素養的教師教學行為澄清中,所有學科都適用以上四條準則。
曾經,語文學科的教學因“少慢差費”飽受詬病。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的落后的教學觀念和低效的教學行為。教師只相信自己的“教學魅力”,不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導致課堂滿堂灌、滿堂講,把課堂演變成自己的“真人秀”和學生思想的“跑馬場”。結果是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碩果累累”,學生“費時遭罪”。因此,教師要通過一種“開放、互動、動態、多元”的“低結構”課堂實施,有效激發學生的成長自信與自覺,呵護學生的生成與創造,涵養學生的智慧與人格,從而達成對核心素養的培育。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督學張緒培的一段話耐人尋味:“有人說,什么是素質?當你把在學校學的知識都忘掉的時候,剩下的就是素質。今天孩子在課堂里學化學,不是讓他成為化學家,我們關注的是,畢業以后,作為一個公民,學過化學和沒學過化學有什么差異?化學能留給他終身受用的東西是什么?這就是核心素養?!睆埗綄W所言是教學追求的極高目標——得“魚”(核心素養)忘“筌”(學科素養)。當下,我們一線教師能夠做到依托學科教學,培育核心素養——得“魚”(核心素養)望“筌”(學科素養)——也就頗為欣慰了。
【參考文獻】
[1] 孫宏安. 學科素養的研究與建構[J]. 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6(3).
[2] 蔣甜甜. 對學科素養的解讀[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1).
[3] 姜顯龍,鄭長龍. “學科素養為本”的課堂教學特征及策略[J]. 福建教育,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