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緣媛 高功步
摘要: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農村電商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淘寶村作為農村電商發展的典型形式,以其獨特的集聚和演化機制吸引了眾多的關注。因為農村的經濟水平相對落后,電商的發展也相對較困難,但淘寶村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不錯的結果。淘寶村從形成到發展演化,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本文將從集聚的視角對淘寶村的發展以及生態系統的演化機制進行研究。
關鍵詞:淘寶村;生態系統;演化機制
引言
自我國的電子商務應用出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設施不斷的發展與完善,我國網民呈級數型增長,購物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從PC端到手機端,電子商務交易額也快速增長。根據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可以看出,我國網名規模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截至2017年6月,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元,農村網名占26.7%,互聯網普及率達54.3%,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上升至34.0%,但城鄉差距依然較大,在互聯網應用方面,通信使用差別不大,在貿易、購物、娛樂等應用上差異較大,可見農村電商發展潛力還是很大。從2014年開始,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巨頭就開始爭先在農村進行布局,隨著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近年來農村電子商務取得到了不錯的發展,國家也先后頒布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以及相關的指導意見。農村電商的發展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成為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隨著農村電商的發展,集聚效應也逐漸凸顯,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淘寶村,淘寶村以其獨特的集聚和演化機制吸引了眾多的關注,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本文將從集聚的視角對淘寶村的發展以及生態系統的演化機制進行研究。
1、淘寶村形成過程
大量網商借助村落的地理優勢、地方特色以及現有資源等進行集聚,利用淘寶交易平臺進行交易,通過集群降低成本形成規模效應,并且協同發展,進而形成淘寶村。
1.1 初生階段
在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之初,因為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落后,農戶對于電商的意識普遍薄弱,“淘寶店”的進入門檻低,存在少數敢挑戰、對電商有較深認識的農村創業群體會對電商進行初次嘗試。初期電商的投資回報率較高,個別創業家的成功對村落原有的經濟發展路徑是一個沖擊,但成功的嘗試使得村民接受電商這個新事物,也為區域內有潛力的創業者提供了方向。在這種環境背景下,部分村民開始紛紛進行學習效仿,將資源向電商方向轉變。在這個階段中,淘寶店數量少,而且都是各自經營,店與店之間的聯系不多,其他服務機構也是不存在的。
1.2 成長階段
隨著村民的紛紛效仿,淘寶店也在不斷地增加,隨著業務量的增多,為了增加利潤,店與店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為了業務需求,進行一定的能量、資源以及信息的交換,單個店鋪要想持續發展下去是很難的,在這階段,已有的淘寶店之間會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抱團,抱團發展可以降低成本,成員之間可以相互溝通交流,可以相互學習經驗,在這個階段中,因為淘寶店家還處于一個發展階段,自身還欠缺一定的資源,所以會自發進行集聚,相互促進,進行店家與店家的優勢融合,各自的競爭力也不斷地增強,在這個階段,電商集群配套的基礎設施、發展所需要的資源有了較大程度的改善,政府也會提供相關的政策支持。
1.3 成熟階段
隨著淘寶店家的集聚以及發展的需要,產品以及生產過程都慢慢的制度化、標準化。供應鏈體系也逐漸發展起來,相關店家直接的抱團發展也逐漸轉變為正式的合作關系。在這個階段中,產品的銷量,店鋪的發展都處于快速上升的階段,也逐漸有其他種群的加入,帶動了其他種群的發展,比如物流、銷售等服務機構,不同的種群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通過淘寶交易平臺建立虛擬的合作與聯盟,進行能量、資源的交換,逐漸形成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
2、淘寶村生態系統的特征
2.1 自發組織性
淘寶村生態系統源于一些有創新意識,對電商有較深認識,對市場有敏銳觀察力的創業者,利用當地現有的資源,結合當地的特色,獲取生產材料,生產出產品,利用電商平臺把產品銷售出去,前期將會收到可觀的利潤,這也將吸引村民紛紛效仿,隨著村民的加入,種群不斷地增加,在這個過程中,創業者與其他種群,不斷摸索,進行相互的適應,進行資源的交換,協同發展。淘寶村生態系統不是他組織,是自發組織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等其他組織提供支持,起到輔助推動作用。
2.2 集群性
在生態系統中,單個的種群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所以種群之間會進行集群,形成群落,不同的種群在生態系統中進行能量、資源的交換,協同進化,對于淘寶村生態系統來說,更是如此。相對于城鎮來說,農村沒有優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不便利,產業比較零散,種群之間只有聚集,進行交流,才能產生規模效應,不同種群的集聚,才能更好的協調各種群之間的關系,進行資源的匹配,提高種群的存活率。農村電商的發展一部分基于其地理位置,所以地理位置相近的村落發展條件也相似。
2.3 根植性
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受到本地的地理位置、人文環境、所擁有的資源、本身的經濟基礎影響較大,包括制度上的、組織上的以及地域上的。根植性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有兩面性,在發展初期,由于根植性的存在,可以是種群進行快速的集聚,推動生態系統的形成和發展,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隨著生態系統發展成熟,根植性會制約生態系統的發展,因為種群對根植產生的路徑有依賴性。這也是很多淘寶村前期發展很順利,后期就會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原因。
3、淘寶村生態系統種群發展機制分析
3.1 種群的出現
在自然條件下,一個新的物種出現的原因有兩種:基因突變和外來物種的進入。對于淘寶村生態系統也是如此,新的物種的出現因為外來物種的進入,因為淘寶村形成之初,是因為農村創業者將電商搬進村落,少數人進行了嘗試,取得不錯的利潤之后,才吸引其他村民的學習、效仿,進而才開始了淘寶村生態系統的演化。
3.2 種群的增長
淘寶村的集聚受到地理位置、空間上的限制,一定空間內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且隨著種群的增長和集聚,也會出現競爭、環境惡化等問題,所以淘寶村生態系統的種群不會持續增長,最初在種群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可以看作是階段性的J型增長,但隨著種群的增多,種群的增長率會逐漸減小,因為淘寶村生態系統是由多個種群構成,單個電商對于團體的依賴性也大,所以在生態系統中總會以一個團體進行遷入遷出。這導致種群的增長會呈現躍遷的特征。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存在不連續增長的種群,比如一年生的昆蟲,而淘寶村生態系統的種群是呈現連續增長的狀態的,只是增長率會逐漸減小。
3.3 種群內共生關系分析
種群的共生關系是指在一定的環境下,在同一共生單元的種群因為經濟系統的復雜性,進行能量、資源的交換達到共同生存的目的,從而形成的界限模糊且相互依存的關系。共生關系可分為:寄生、偏利共生、非對稱互惠共生、對稱互惠共生。
3.3.1 創業者種群與基礎產業種群之間的共生關系
電商在農村發展之前,農村基礎產業就已經存在了,而且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交易模式,有固定的交易渠道,所以農村電商創業者在農村電商發展初期時,相比與傳統的銷售渠道來說,是比較弱小的,進行的交易量也是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而且,當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銷售渠道,會對傳統的銷售渠道帶去沖擊,會造成一些矛盾,所以前期核心種群與交易主體種群之間是寄生的關系。
3.3.2 創業者種群與服務種群的共生關系
農村經濟相對落后,村民缺乏專業的電商知識,由于地勢比較偏,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比較落后,所以發展前期,政府會扮演推動的角色,推出相關的支持政策,創業種群初期需要服務種群的支持,但是涉農電商服務商初期也正在處于發展的階段,所以創業者種群與服務種群間進行對稱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初期兩者是互惠對稱的共生關系。隨著農村電商的不斷發展,創業種群的地位也會提升,在這個階段,服務種群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服務于創業種群,后期呈現的是寄生的關系。
3.3.3 創業者種群與交易主體種群的共生關系
涉農電商平臺進農村,受到創業種群的響應,推動農村電商的發展,促進淘寶村的形成。涉農電商平臺需要創業種群的加入,創業種群在平臺上才能實現交易,所以兩個種群之間是互惠共生的關系。在發展初期,涉農電商平臺為了讓創業種群盡快加入到平臺中來,會降低門檻,進行“讓利促銷”,但隨著創業種群的加入,不斷發展壯大,對于交易產生的利潤會進行分配。前期會出現能量在平臺集聚,但能量分配不均等,所以屬于非對稱互惠共生關系,隨著發展,后期會逐漸呈現對稱互惠的穩定關系。
4、淘寶村群落演化機制分析
隨著淘寶電商的集聚,吸引創業種群的加入,進而帶動其他經濟行為主體的出現和發展,比如隨著淘寶電商的發展從而出現的為電商提供生產用地的租戶群體,該群體中最受益的就是村落的本地人,他們為電商經營者提供生產用地,加入到生態系統中來,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隨著群落的演化會出現相關的支持種群,他們服務于核心種群,為生態系統的正常運作提供支持,比如相關的物流企業、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平臺等。進而演化出寄生于電子商務系統之上的種群,這些種群不能離開淘寶村生態系統而單獨存活,包括電子商務咨詢服務商、技術外包商、網絡運營服務商等,是為整個電子商務交易提供各種增值服務的。群落的不斷演化,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使種群不斷豐富,進而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
5、結語
農村電子商務作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近年來發展迅速,淘寶村的發展作為農村電商發展的典型形式備受關注,淘寶村從形成到發展、演化都以其獨特的路徑進行,隨著演化的進行,不同種群也會加入到淘寶村生態系統中來,在生態系統中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相互協同發展,農村電商的發展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淘寶村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因其受地勢、創業群體特性、固有資源等因素的影響,還需要結合特定的位置,進行布局,并時刻關注發展的變化,結合外部環境,及時做出響應,才能是淘寶村生態系統穩定、可持續的發展下去,才能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進而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田真平,王志華.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演進中的電商平臺作用機制[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20):304-308.
[2] 雷兵,劉蒙蒙.農村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形成機制——基于典型淘寶村的案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1):177-184.
[3] 單建樹,羅震東.集聚與裂變——淘寶村、鎮空間分布特征與演化趨勢研究[J].上海城市規劃,2017(02):98-104.
[4] 劉亞軍,儲新民.中國“淘寶村”的產業演化研究[J].中國軟科學, 2017(02):29-36.
[5] 孫彥東.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優化策略研究[J].商業經濟,2017(02):14-15+24.
[6] 魏延安,智敏,賀翔.淘寶村的產生發展與趨勢研究[J].南方農村,2016,32(04):24-28.
[7] 曾億武,邱東茂,沈逸婷,郭紅東.淘寶村形成過程研究:以東風村和軍埔村為例[J].經濟地理,2015,35(12):90-97.
[8] 王倩. 淘寶村的演變路徑及其動力機制:多案例研究[D].南京大學, 2015.
作者簡介:
畢緣媛,揚州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工商管理,研究方向:電子商務;
指導老師:高功步,揚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揚州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揚州大學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電子商務案例中心秘書長,揚州市電子商務協會副會長;研究方向:電子商務,信息管理。